2025年春,欧洲大陆正悄然发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这不是武器升级,也不是兵力部署,而是一场试图唤醒“战时思维”的全民心理重塑工程。
各国政府似乎突然意识到,如果哪天普京挥师西进、美国又“爱莫能助”,欧洲人是否还有勇气打开家门、走进地窖、拿起手电?
从瑞典的《危机或战争来临时》手册、到德国的全国防御新指令,再到芬兰统计全国5万多个防空洞的“全民藏身图”,欧洲各国政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备战。而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如何构建地下庇护所,而是——如何让已被和平“惯坏”的欧洲人认真对待战争?
瑞典发放求生手册,芬兰点兵点将,德国喊你囤罐头
在瑞典,数百万家庭在去年11月收到一份名为《如果危机或战争来临》的求生指南。这本看起来像是20世纪冷战遗物的手册,教民众如何在空袭来临时趴在水沟里、如何关闭通风系统、甚至如何应对核辐射。手册中还明确指出:听警报立刻关窗上锁,收听P4频道——这是战时广播。而这份“全能求生宝典”的更新版本,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整整六年。
芬兰则更直接。这个和俄罗斯接壤1340公里的北约新成员国,早在冷战年代就已经把建防空洞当成国家义务。自1950年代起,芬兰政府便强制所有居民楼和写字楼下都要有可用的防空掩体。到2023年,官方对全国避难所的盘点数据显示,现有5.05万个庇护点可同时容纳4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
而在德国,2024年就已更新了国家防御框架文件。新文件直接“画图纸”告诉民众:一旦战争爆发,日常生活如何被完全颠覆,包括如何撤离、如何应对食物短缺和医疗中断——从联邦层面设计了一场全民实景“末日演练”。
至于欧盟层面,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出统一指导意见,建议所有欧洲家庭备好至少72小时的食物、水、电池和急救用品。指导文件反复强调:“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危机文化’和全民‘韧性’。”
北约新秘书长话音未落,西欧人还在晒海滩
“现在是时候转入战时思维了。”——去年12月,北约秘书长马尔克·吕特在布鲁塞尔安全会议上的发言掷地有声。问题是,他的话有没有传到地中海沿岸?
以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为例,战争记忆仍留存在国民“基因”里——苏联曾在1939-1940年间与芬兰打过“冬季战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则从1940年起被苏联吞并。对这些国家而言,“亡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祖父辈真实经历。
反观意大利、葡萄牙甚至英国,这种危机意识似乎还停留在中世纪。意大利更关心南部边界的恐袭与非法移民问题,英国人则似乎还沉浸在“我们自1066年后就没被侵略过”的民族神话中。于是当瑞典在发战时指南时,英国人却还在拿当年《Protect and Survive》冷战宣传册当笑话讲。
这本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发行的“核战生存手册”,曾教民众用白漆刷窗户以抵御核爆热浪,还建议用门板和沙发垫堆出“内层避难所”。结果,不但没能赢得信任,反而沦为讽刺对象,被英剧《是,大臣》《年轻一族》拿来调侃——荒谬但真实。
群体心理准备比战备更难
那么,问题来了:当政府纷纷准备“全民备战”,民众是否真在听?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高级副主席克劳迪娅·马约指出:“各国的提醒必须严肃对待。俄罗斯的威胁不仅是直接入侵,还包括‘灰色地带’攻击——虚假信息、电网瘫痪、物流干扰,这些都是战争的一部分。”但她也坦言,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唤醒没有战争记忆的一代人。”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乌克兰今天之所以还在挺,是因为全社会愿意为战争动员。如果没有全民心理准备,北约就是一纸空文。”她特别强调,芬兰人早在冷战期间就明白一个铁律——“没人会来救我们,我们只能自救。”
而欧洲的现实是,距离乌克兰不过千里之遥的德国,仍有大量民众拒绝相信战争可能降临。更不用说西欧诸国,那些已经习惯“和平红利”的时代,早已将战争视为遥远的第三世界困局。
讽刺的是:战争未到,笑声先来
如果说过去的“白漆刷窗”曾让英国人一笑置之,如今的“囤72小时罐头”也正遭遇同样的冷处理。讽刺的是,一边是政府举国拉响“备战警报”,一边却是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嘲笑那些“准备逃进地窖”的邻居是“末日妄想症”。
而这场“备战与否”的分裂,更暴露出一个残酷真相:欧洲的军备升级可以靠预算完成,民众的战争意识却无法用法令灌输。
德国、瑞典、芬兰的防空洞可以修,但葡萄牙人、意大利人、英国人“脑子里的防空洞”才是死角。
写在最后:和平不是默认状态,而是特权
当俄罗斯战火未熄,北约“保卫承诺”却变得模糊,欧洲若还沉溺于“冷战后的和平幻想”,那未来迎接它的,恐怕不是导弹,而是崩塌。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使然。芬兰人早就明白,和平不是天降,而是日日备战、夜夜警觉的结果。而如果有哪个国家还在问,“我们真的需要准备战争吗?”那也许该先问自己一句——你有没有为和平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