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能决定人的一生吗?在高考被吹捧为“含金量最高、也最公平”的考试时,外界对第一学历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攀升,逐渐发展到了令人费解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已经是院士了,且学术成就也是硕果累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依旧指责他的第一学历是一所含金量不算高的211,这不是荒谬至极吗?

但恰恰就是这种人人都觉得荒谬的情况,真实的发生在了高校领导班子的选拔中,2025年,浙江大学新任校长的任命引发争议,仅仅因为他的本科毕业于延边大学,就被质疑“出身太差”,本地家长毫不掩饰对新任校长的嫌弃之声,只是没想到,这场风波的反转,竟然会以浙大学子自食恶果收场。



一纸文凭,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古代科举制度打破了士人出身的限制,让寒门子弟有了晋升机会;现代高考制度延续了这种公平性,给每个学子提供了同样的竞争起点。然而讽刺的是,人们在享受教育公平带来的机会时,又在无形中制造新的门槛,不禁令人感慨——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自食其果,嫌弃校长出身差的浙大学子,也被2所211委婉劝退了

曾经对新任校长出身不满的浙大学子,竟然也被211高校委婉劝退了,更令人唏嘘的是,他还是接连被两所211高校给拒绝了!这名浙大学子的最高学历是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在求职时,他把目标放在了211高校教职工岗位上。



只是令人意外的是,接连两所211高校据拒绝了他,第一所院校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他,而第二所高校则是委婉的表达了劝退他的原因——三个学历都要求985,且发表两篇一区SSCI

论文的事情尚且还有努力的空间,而学历的门槛则成了无法跨越的鸿沟,浙大博士的第一学历不过是普通一本,他也彻底意识到,自己恐怕无缘任职211了,这样的结果令人唏嘘,但也颇有一些自食其果的滋味。



当我们对外人肆无忌惮的表达“学历歧视”时,或许也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成为被嫌弃的对象,只能说不同的处境同样的难题,既然不希望自己也被不公平对待,就更不该用有色眼镜去歧视别人。

第一学历歧视成了教育公平的另一道考验,这场风波不仅揭示了当代社会对第一学历的执着,也暴露出人才评价体系中的深层次问题,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简单化和固化,间接推动高考成绩成为判断一个人潜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真的合理吗?



机会平等是进步的基石,第一学历不应该成为阻碍人才发展的绊脚石

一个人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仅用18岁时的高考成绩来评判一个人,就忽视了后天努力的价值,如果高考的成绩注定成为今后的唯一评价标准,那后天努力也就毫无意义了,可见能力的评价需要多元标准。

相信不少同学在毕业后,都或多或少因为第一学历的原因求职受困,笔者也见过很多类似的情况——211硕士和211本科入职同一家央企单位,薪资水平和级别待遇相差无几,甚至前者的发展还不如后者好,只因前者虽是211硕士,但第一学历却是一所普通二本。



面对第一学历的壁垒,同学们也不要气馁,与其抱怨无法改变的过去,同学们不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毕竟在就业市场中,真才实学才是突破学历限制的关键。

消除第一学历歧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育体系、用人单位和社会观念的共同改变。每个人都应该为打破这种偏见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机会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第一学历不应该成为阻碍人才发展的绊脚石,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