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社会史研究》
第十八辑
本辑专题:
医疗的时代变奏与跨域传播
(点击封面,优惠购书)
《医疗社会史研究》(International Medical Historical Review)创刊于2016年6月,由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集刊每年两辑,分别于6月、12月出版,设有“专题论文”、“学术述评”、“学术书评”、“档案选编”等栏目,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特邀主编组织特定专题联缀各文。
《医疗社会史研究》为国内“医疗社会史”领域专业学术集刊,是“CSSCI来源集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入库集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名录”,多次荣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优秀集刊奖”,并被“集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全文收录。
目录 / Contents
主编:张勇安
特邀主编:刘招静
专题论文
熊海英
宋代士大夫的疾病与疗治管窥——以洪迈《夷坚志》故事为中心
On the Diseases and Treatment of Scholar-Officials in Song Dynasty—Centering on Some Notes of Yi Jian Zhi
刘雨茁
清代西洋药物金鸡纳的传入、贮用与知识传播
The Spread of Western Medicine Cinchona and Medical Knowledge in Qing Dynasty
赵艾东
清末传教士与川边巴塘现代医疗的发轫
Missionaries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Medical Care at Batang in the Border District of Sichuan in the Late Qing
陈倩 李晓岑
《海关医报》与晚清海关医员的气象和疾病调查
Medical Reports and Survey on Meteorology and Diseases Conducted by Medical Officer During the Late Qing
林克文 陈琦
丰镇防疫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制度化的困境和调适(1917~1918)
Epidemic Prevention in Fengzhen and Dilemmas and Adjustments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ublic Health in Modern China, 1917-1918
朱凌凌 陈文炎 李海英
《杏林医学月报》(1929~1937)与近代妇科药品广告
The Study of Gynecological Drug Advertisements in Modern Times and Xinglin Medical Monthly (1929-1937)
丰箫
书信中的健康、疾病与中国医学转型(20世纪60~80年代)
Health, Diseas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ine in China as seen in the Letters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王子晖 高清清
身体史视域下的中世纪反犹思想探析——以基督教欧洲的麻风病观念为中心
On Medieval Anti-Semitic Ideas in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History—Centered on the Christian European Concept of Leprosy
薛宁 付大安
近代早期非洲疾病在美洲的传播及影响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Impact of African Diseases in the Americas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王学礼 周聪
1892~1895年霍乱大流行与帝俄晚期传染病的多元共治
The Cholera Pandemic of 1892-1895 and the 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Late Imperial Russia
顾年茂
“旧制”与“新章”: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强制免疫权
The “Old system" and the “New Chapter": The Power of Compulsory Vaccination in the German Empire
李旋
天花预防与俄属美洲殖民化的深化(1835~1840)
Prevention,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Smallpox in Russian American colonies(1835-1840)
王伯伦
南岛岐黄:菲律宾中药业发展与中药贸易网络(1898~1941)
Qi’ Huang in the Southern Islands: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the Philippines and Its Transnational Trading Network,1898-1941
学术述评
谷晓阳
针灸理论的破与立:医生史家的现实关切——评《中国针灸思想史论》
Questioning and Constructing of Aeupuncture Theories: The Practical Concerns of a Physician Historian
—A Review of Rethinking Chinese Acupuncture : A History of ldeas
专题论文
熊海英
宋代士大夫的疾病与疗治管窥——以洪迈《夷坚志》故事为中心
【摘要】洪迈将自己六十年间耳目相接之事记入《夷坚志》,其内容涵盖南宋宁宗嘉泰以前百年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可视为南宋前期社会史料渊。从《夷坚志》记录的诸多士大夫生死祸福奇闻中,可窥知士大夫阶层日常患疾类型和治疗方式。与唐代相比,宋代医书刊印较为繁荣,传播较为普及,医术有较大进步,士人官吏治病首先依赖专业医家。对于慢性病或偏僻隐疾,抑或无药可医,以及对于极度重视的病人,才会寻求民间偏方及术士符咒。在医疗情境中,士大夫与不同身份的医者之间构建起不同类型的关系;宋代士大夫疾病疗治问题还关系到士人向医卜职业流动的现象及驿传制度。
刘雨茁
清代西洋药物金鸡纳的传入、贮用与知识传播
【摘要】金鸡纳是原产于秘鲁的药物,可用以治疗疟疾,清初由法国耶稣会士带入宫廷。清宫内使用的金鸡纳主要来源于西洋传教士及商人、地方官员进献,也有部分为宫廷自制。金鸡纳在康熙朝多次被用于宫廷医疗及颁赏臣属,并成为康熙巩固权力网络与统治国家的手段,却在雍正朝之后逐渐淡出了宫廷视域。清代社会中金鸡纳药品及知识的传播呈现出以澳门、广东地区为中心的样态,康熙垄断的金鸡纳知识则通过其近臣的记述流向社会。但底层医者对金鸡纳的接受程度不高,其传播仍主要集中于社会中上阶层。
赵艾东
清末传教士与川边巴塘现代医疗的发轫
【摘要】1908~1911年,美国基督会(The Disciples of Christ )医疗传教士史德文 ( A.L. Shelton )等3名医生出于传教的目的,在巴塘设诊所,先后从事医疗活动,并以巴塘为中心在康藏腹地巡诊。他们医治了大量汉藏患者。医疗传教士和中医师在当地互教互学、互为合作,是近代医疗史上难得的案例。
陈倩 李晓岑
《海关医报》与晚清海关医员的气象和疾病调查
【摘要】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印刷了诸多出版物,《海关医报》是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物之一。对80期《海关医报》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气象数据占据了大量篇幅。分析海关医员撰写的关于气象的内容,可揭示医员对中国口岸气象与疾病的关注及疾病成因的探索。本文认为,《海关医报》中气象要素的记录展现了研究传统的延续,定量化气象数据的载入,为海关医员进行气象与疾病关系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海关医员的长期调查下,报告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气象数据,成为中国近代最早载有气象数据的官方出版物。报告不仅见证了海关医员从气象角度探寻疾病产生的原因,还填补了中国气象数据的空白,为近百年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了资料。
林克文 陈琦
丰镇防疫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制度化的困境和调适(1917~1918)
【摘要】1917~1918年绥晋鼠疫暴发伊始,北洋政府即派伍连德前往疫区查验疫情。然而,时隔不到一个月,便发生了伍等防疫人员在丰镇遭袭、伍请辞防疫职务等事件。这些事件展现了技术至上的西方医学理念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中央下派的防疫医官与地方官员之间在防疫观念和实践层面的扦格、中外交涉过程中北洋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考量等历史面向。同时,它也体现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制度化的调适和落实过程,反映了不同利益和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交织与碰撞。
朱凌凌 陈文炎 李海英
《杏林医学月报》(1929~1937)与近代妇科药品广告
【摘要】医学知识和实践本身包含了生命科学与社会文化的交汇过程,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系统梳理、归纳近代中医药期刊《杏林医学月报》(1929~1937)所刊行的妇科药品广告,从广告的刊行概况、宣传内容,再到表现形式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在广东,在近代中国文化意识形态巨变的社会格局对普通阅读者的女性身体观、健康观、疾病观乃至价值观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发现,在中西交汇的历史背景下,女性健康观、疾病观有所变化,而治疗观亦兼收并蓄、中西会通;在家国情怀的诉求之下,妇科药品广告亦不乏政治化叙述和商业化的运作;其中,传统的女性价值观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进而开始重新思考、定位女性的社会价值。
丰箫
书信中的健康、疾病与中国医学转型(20世纪60~80年代)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和发展,中国的医疗体系渐次不同程度也覆盖社会全域。本文所考察的贞媛、庆生家族中有颇多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条件相对较好,在患大病时能得到一定治疗。彼时,国家经济发展成为迫切任务,而提高生活水平也成为这些家庭非常现实的需要,如此一来,便出现了谋生和健康之间的矛盾现象。在贞媛、庆生家族中,作为医生的大姐贞聪为家族成员提供了较多的专业预防理念和防治方法,同时在个人和家族的疾病防治层面承担了领导者的角色。贞聪的癌症、杰尼的神经性头痛和贞媛的抑郁症治疗都与家族和单位的大力支持相关。可见,社会支持与医学技术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共同促成了中国现代疾病防治的转型,这一点尤其成为中国重大疾病防治的重要特征。
王子晖 高清清
身体史视域下的中世纪反犹思想探析——以基督教欧洲的麻风病观念为中心
【摘要】中世纪时欧洲医学尚不发达,对无法治愈、不知来源的疾病了解有限,由于对异质文化的陌生和排斥,欧洲人对犹太人的身体产生了一系列异化想象,认为犹太人的身体虚弱、会周期性地流血,进而想象其灵魂堕落、无法获得救赎。在这种想象中,犹太人的身体逐渐与麻风病相连,并成为欧洲人对犹太人血祭诽谤的论据之一。随着麻风病在欧洲的传播,出于宗教竞争或经济利益目的,在欧洲宗教机构的推动下,犹太人的身体被视为麻风病的来源和传播渠道,犹太人被认为是利用麻风病人炮制政治阴谋的元凶,驱逐甚至杀害犹太人则被作为治愈麻风病的方法。这些看法既是中世纪反犹思想在欧洲人有关麻风病观念中的具体体现,又助长和加剧了欧洲各国对犹太人的歧视和迫害。
薛宁 付大安
近代早期非洲疾病在美洲的传播及影响
【摘要】16世纪初,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兴盛将非洲的疾病尤其是黄热病和疟疾不断携带至美洲。非洲疾病在美洲的持续传播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推动。非洲疾病对美洲人口数量、政治经济、军事战争以及非洲医术的保留产生多方面且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洲的历史进程。
王学礼 周聪
1892~1895年霍乱大流行与帝俄晚期传染病的多元共治
【摘要】1892年霍乱在俄罗斯帝国境内出现大流行,此次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病亡率高等特点。此次霍乱大流行由于正逢饥荒年代,因此给帝俄社会、经济和人口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抗击霍乱,帝俄的疫情治理开始由传统方式向多元共治模式转变,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官民联动的模式下,历时四年的霍乱疫情终于被扑灭。当然,从19世纪末帝俄霍乱防治现实中不难看出,多元共治模式遭遇了重重困境,其优越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这也导致直至20世纪初帝俄仍无法根除霍乱。
顾年茂
“旧制”与“新章”: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强制免疫权
【摘要】19世纪初,为了遏制天花的蔓延,德意志许多邦国纷纷立法强制接种天花疫苗。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中央政府推动天花疫苗接种法案迅速通过,使帝国卫生局在强制免疫方面的权力大幅扩张。这一全国范围内的强制接种政策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争议,尤其激起了主张自然顺势疗法的医生群体的强烈反对。他们组织并参与了议会请愿运动,呼吁废除强制免疫制度。在天花疫苗争议问题上,帝国卫生局并未简单地拒绝请愿运动,而是重用细菌学家,培育新的健康观念,并在各邦国设立卫生派出机构,强化天花疫苗的科学宣传。在日常疫苗接种过程中,帝国卫生局在接种中心、数据统计和细菌实验室等重要事项上实行垂直领导。这些职权大部分延续到一战以后,对魏玛共和国乃至现代德国的医疗保健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旋
天花预防与俄属美洲殖民化的深化(1835~1840)
【摘要】19世纪20年代,因俄属美洲殖民地人口健康状况不佳、人力资源短缺,俄国殖民者开始建立并完善殖民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为俄国人和原住民接种天花疫苗。1835年至1840年,天花自俄属美洲东南部向北蔓延,先前抵制接种疫苗的以特林吉特人为主的原住民感染和死亡人数较多,而接种过疫苗的俄国人、克里奥尔人及阿留申人则感染和死亡人数较少。在殖民地总督的指导和俄美公司的参与下,专业医生、公司员工及东正教传教士参与了疫苗接种并帮助原住民改善生活条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传播。天花大流行打破了原住民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改变了原住民的疾病治疗观念,减轻了原住民对俄国殖民者的敌意,进而加深了俄属美洲殖民化的程度。
王伯伦
南岛岐黄:菲律宾中药业发展与中药贸易网络(1898~1941)
【摘要】20世纪上半叶,随着菲律宾华人人口渐增,菲律宾华人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长,促进了菲律宾中医药行业的繁荣,推动菲律宾中医药行业发展进入“黄金年代”。与此同时,随着菲律宾民族主义思潮与自治运动的发展,菲律宾中医药业发展也面临各方挑战,尤其是“菲化运动”给菲律宾中医药行业带来严重冲击,菲律宾中医药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行业拯救活动以“图存”。此外,菲律宾华人进口商通过香港等地进口成药或药材,再通过马尼拉销售至菲律宾各地乃至国外,使菲律宾群岛逐渐成为当时全球中药贸易网络的重要一环。
学术述评
谷晓阳
针灸理论的破与立:医生史家的现实关切——评《中国针灸思想史论》
【摘要】2020年,针灸学学者张树剑的《中国针灸思想史论》一书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概念与理论流变”侧重于理论。其中,第一至四章分别从经脉、身形、腧穴、刺法对针灸传统理论框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溯源和解析,而第五章的“针灸理论与概念的观念再识与解析”,则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背景,考察了经脉、腧穴、针刺工具等的产生和起源。下编“学术史专题探讨”以九个专题开展史论。从主题上看,涉及了针法思想、中药归经、解剖图像、中医科学化等多个方面,同时又暗含一条时间线索,串联成了一部从不同案例切入、讨论针灸由古至今应对挑战和不断演变过程的社会史。
集刊主页:www.jikan.com.cn/医疗社会史研究
编辑:高晓薇
责编:刘梓熙
编审:张勇安
本文转载自: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