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不想从军事力量上压制中国?并不是,是美军不行了。”
眼看“关税战”中方如此强硬的态度,按照以前美国的态度,下一步就是“武力威胁”,但是这一次美国的军事力量却显得那么“老实”,西太平洋地区更是出奇的老实。
相反在近些年的时间里,我们各式各样的新闻已经很明显的能感觉到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越来越活跃,而美国海军已经多次出现了没有航母的情况。
直到环球时报的新闻一出,不少人才理解为何美国近段时间会如此“老实”——美国主力舰艇进度拖延、“被迫”和韩国一起合作建造。
美国的“航母困境”越来越严重
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海军一直被视为全球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以其数量庞大、技术先进的航空母舰为核心,美国航母编队曾几乎可以横行五大洋、出现在世界任何热点地区,成为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最直接工具。
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光环正逐渐褪去。看似强大的航母舰队背后,其实隐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从老旧舰艇的退役,到新一代航母建造缓慢,再到背后支撑体系的疲软,美国航母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即将退役的“尼米兹”号,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的一代传奇。这艘1975年服役的核动力航母,曾参加过多次海外军事行动,是美军航母舰队的中流砥柱。
但现在,他的使命即将结束。按照计划,他将在2026年正式退役。本应替补它位置的是新一代“福特”级航母中的“肯尼迪”号,但问题在于,“肯尼迪”号目前根本无法准时接棒。
工程延误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到了2024年底,这艘原本应当早早服役的航母,连全部弹射器都还没装完,甲板上依然堆着工棚和脚手架,大量基础工作还没完成。
美军原本自信满满地设定了一个理想的航母轮换机制。按他们的设想,一艘退役,就有新舰补上。只要这个节奏不乱,全球部署、战略威慑都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计划赶不上现实。因为新舰始终造不出来,轮换机制成了空谈。而美国海军对核动力航母的绝对依赖,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一艘核动力航母从开工到交付动辄十年起步,造价高昂,技术复杂,任何一点延误都可能是按年计算的推迟。
从2007年开始,美国彻底放弃了常规动力航母,转而追求全核动力化。当时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提高续航能力和作战效率,看起来像是高科技强国应有的选择。
但现在看来,这一步或许迈得太急了些。核动力航母维护复杂,每过一段时间就得进行核反应堆的换料。这可不是几个月能搞定的事,一停就是三年。
而三年里,这艘航母等于彻底瘫痪,无法出海。过去美国航母多、船坞多、预算充足,这样的节奏还能勉强维持。但如今,问题一个个冒了出来。
美国的工业体系已经远非当年。钢铁、电子、精密制造这些昔日引以为傲的支柱产业,现在一个比一个吃力。船厂人手不足,造船效率下降,就算预算批了,也没人能干得动。
以前一个航母项目从设计到服役也许十年能搞定,现在连十五年都悬。造得慢,修得也慢。航母再先进也得靠人造出来。造船工业一旦失去持续动能,再先进的蓝图也只能躺在图纸上。
和美军航母建造一再推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航母的发展节奏。
中国“下饺子”,美国只能望而兴叹
中国没有追求一次性迈入核动力航母的“高级阶段”,而是根据自身能力和现实需求,稳步推进。
从“辽宁”号到“山东”号,再到003型“福建”号,几乎每隔几年就有一艘新舰下水。工程节奏清晰,技术路线扎实,每艘新舰都有显著进步。中国人造航母的效率和节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美国的反向压迫。
看着中国海军“下饺子”一样地造航母,美国人自然急了。问题是,他们并非不想加速,只是想也没用。他们如今已经陷入了“有心无力”的状态。
海军高层的报告一个比一个急切,预算申请一个比一个高,但船厂干活的效率却一再拉垮。而且,越是高技术装备,越容易因为一个小问题耽误整个进度。
“福特”级航母上所谓的先进技术,如电磁弹射、先进阻拦装置、新型雷达,本是美军炫耀的资本,但这些高精尖系统带来的实际效果,却远不如人们期待的那样高效。
连最基本的起飞和降落系统,都因为技术不成熟频频出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的军工体系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完整的工业体系,正加速追赶。在航母建造上,中国不是靠买来的技术拼凑,而是通过自身的研发与工程积累逐步推进。
造得起,造得快,修得也勤,这才是现代海军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曾经最引以为傲的工业能力,如今成了最大短板。
即便仍有全球最强的核动力航母舰队,也难掩整体节奏的迟缓与老化。
西太平洋地区,未来中国的统治力会越来越强
未来的西太平洋,局势不会一成不变。曾经几艘美军航母开到这里,就能让整个地区风声鹤唳。而如今,美军面临的是航母数量逐步下滑、可用舰只不断减少的现实。
每一次部署都要精打细算,轮班表上稍有差错,就可能出现部署空挡。反观中国海军,不仅数量在快速增长,训练和配套保障系统也同步推进。
无论是西太平洋的战略存在感,还是区域内的实际控制力,都在一步步增强。
美国还想维持其传统优势,但问题在于他们已经失去了那个支撑优势的工业根基。就算预算翻倍,手里也未必能及时端出能用的装备。这才是让他们最头疼的地方。
而中国正走在一条相对稳健且系统化的航母发展道路上,不急不躁,但步步为营。
眼看着航母一艘接一艘地下水,美国却只能看着船坞里“肯尼迪”号的脚手架干着急。这场看似技术主导的航母竞赛,其实早已变成了综合国力和执行力的比拼。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仍然会是一个重要的海上力量存在。但他们曾经那种“一舰压全场”的威慑感,正在迅速淡去。
而中国海军,正通过一步步实打实的积累,在西太平洋塑造出全新的力量格局。美国海军依然有经验、有技术、有雄心,但这场竞争的主动权,似乎正在慢慢转移。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 2025-04-11 《首次“联姻”盟友,美造舰“赤字”能缓解吗?中国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