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42

“过去,自闭症干预是缺少方法、缺乏路径,现在则是方法太多、路径太多。没有的时候固然很着急,太多了让人无所适从,也很着急。”

北医六院郭延庆教授在近期的分享中,建议自闭症孩子家长不要被各种干预方法搞得眼花缭乱,要在干预前弄清楚孩子的基本的情况、找准干预的方向后,再去了解、学习和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方向对了,方法技术暂时没有摸到,至少也不会耽误孩子。方向不对,就很有可能会南辕北辙。”


自闭症的核心问题是兴趣偏离

“自闭症的核心问题是兴趣的偏离,不是其他的问题,尤其不是智力的问题。”郭延庆从自闭症的核心表现开始,建议家长首先要科学认识自闭症。

“既然不是智力的问题,那就不是学习能力的问题”,郭延庆表示,如果自闭症孩子的智力正常,一个正常智力的人能做到的,自闭症孩子通过学习基本上也都可以做到。

郭延庆说,自闭症的孩子跟我们一样,生来就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嘴巴说,但“为什么他们的表现不一样呢?”

原因在于虽然同样是“眼耳鼻舌身意”,但自闭症孩子通过它们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获得的反馈、做出的行为决策,和非自闭症孩子之间是有明显差别的。简单说,表现为兴趣的偏离。

兴趣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指向的对象。花时间在某个对象身上一段时间,或者在同样的条件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某个对象上花的时间多要超于另外一个对象,这就说明你对这个对象有兴趣。

所以看兴趣不是看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就是要看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指向的东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兴趣所在。

郭延庆说,自闭症的诊断其实也是靠医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来感受孩子的“眼耳鼻舌身意”,看他有哪些方面的不一样。

“到目前为止,自闭症的诊断都不是靠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是通过抽血化验,也不是做磁共振,没有任何科技的手段,靠的是医生的经验。”

郭延庆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的自闭症表现形式“三字经”:


与人交,兴趣消;眼神接,凝或飘;自玩耍,分享少;有不足,人参照;于表情,多寥寥。

不主动,少发起;缺搭配,不协调;多工具,少描述;常模仿,常书面;手把手,以身交。

视嗅触,行多异;听过敏,捂耳避;摇转跳,兴奋叫;眼盯手,踮脚走;强同一,变则激;恋细节,迷局部。

不到100个字,几乎囊括了自闭症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比如对人不感兴趣,与人交往时眼神飘忽,很少主动发起社交互动,难以识别他人手势、表情的意义,喜欢眼睛盯着手、看着天空45度角,嗅闻不该闻的东西等。

这些表现,总结起来,就是两种形式的兴趣偏离:一种是缺陷型的偏离,即正常小朋友都有兴趣的事物,他没有兴趣;一种是表现型的偏离,即兴趣本身的偏离,正常小朋友都没兴趣的事物,他表现出特定的兴趣。

郭延庆说,理解了孩子的问题是兴趣的偏离,不管是缺陷型的,还是表现型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都为孩子走向正常化找到了方向,因为兴趣的偏离,是可以通过干预得到改变的。



自闭症干预要掌握两个“套路”

“自闭症孩子因为上述两种兴趣的偏离,使得家长用常识的方法和他互动,是得不到如常识的期待的回应的。”

郭延庆说,自闭症孩子的干预和教育的难题也在这个地方,我们用教普通孩子的那些办法去教孩子,经常教不下去,或者教的效果不好,教不会,不能让孩子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

所以在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干预技巧。简单说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会教,一个是会管

这两个是家长必须学会的“套路”。郭延庆建议家长不要听到“套路”就嗤之以鼻,“那些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套路’,这就叫循证依据”。

比如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常识的办法我们可能会说,“宝宝看妈妈,你看妈妈,这里有什么?”如果他不答应、不搭理,我就用各种手段吸引他注意,这是常识,但常识达不到效果。但受过培训的康复师可能会用另一套方法。

郭延庆也提醒家长,除了学习“会教”之外,还要去学习“会管”的能力。

“不管是自闭症的孩子,还是正常发展的孩子,都有一些行为是不教自来,不学自会的。比方说发脾气、咬自己、摔东西,那就要通过管理的能力和手段,让这些行为从有到无,从多到少。”

郭延庆说,家长在掌握“会教、会管”两个套路的基础上,还要有一个会分析的头脑,即面对自闭症孩子有那么多要教的东西,要知道该从哪儿开始教他。

这背后是家长要对孩子的做一个基本的评估,“最简单的评估就是你去观察同龄的孩子,了解他当下跟普通的同龄孩子相比缺少哪些能力,哪些部分完不成,哪些短期可以帮助他完成,哪些当下还不能作为目标等等。”

郭延庆说,家长学会教的套路,学会管的套路,有会分析评估的头脑,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效率。

因为缺陷型偏离和表现型偏离的影响,自闭症孩子本身就被剥夺了一些发展机会,如果干预方向不对,干预方法也没有效率,那可能进一步影响了孩子向正常化发展。



正常环境中教学和适应很重要

“自闭症孩子在机构干预到一定程度,就不能老在机构里呆着了,需要回到正常环境。”郭延庆说,家长切忌不能只在机构训练,机构帮孩子打好基础后,还是要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去适应和教学。

从机构到幼儿园孩子的表现可能断崖式下滑,不是孩子出问题了,而是环境的过渡太大,大到不能支撑他在一个正常环境里像在机构里那样表现。

在机构的一对一的训练当中,孩子是唯一的被关注的对象,如果孩子有困难,康复师会及时发现,并辅助他成功,成功后孩子还会得到及时的强化甚至物质强化。到了幼儿园,老师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精力只关注到一个孩子身上。

“影响孩子在正常环境中的适应是两点,一个是能力,一个是状态。”以上幼儿园为例,能力就是老师按教其他小朋友的方式教,他听得懂;状态是老师在讲的时候,他听得进去。

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有的孩子有能力没状态,有的孩子是有状态没能力。

郭延庆说,机构训练的目标,其实也是在能力和状态的两个维度上帮孩子打好基础,让正常环境内的老师给予这个孩子额外多一点点关注,就能让他基本适应。

在此基础上,郭延庆建议家长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从改变自己和影响身边的人开始。

一方面是尽可能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并针对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况,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让他更好地融入。另一方面是家长自己也要日常的生活环境中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果家长自己不知道该怎么锻炼,郭延庆建议家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观察同龄的小朋友在一块儿时都玩啥、说什么、怎么玩的、什么情况下会闹矛盾之类的,然后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练习。

当孩子慢慢熟悉了同龄普通小孩玩乐的方式,也就慢慢地具备了一定的跟他们发起和维持社交的能力,也就有机会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耍。

另外,如果家长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小朋友陪自家孩子一起玩耍,并在玩耍过程中锻炼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郭延庆建议也可以从教他从正确使用家里的玩具和物品等开始。

“他是在功能化、应用化的使用这些玩具和物品,还是前面讲的兴趣偏离的方式在使用,两者差别很大”,郭延庆说,如果孩子能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玩玩具、正确使用物品,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性。

整理丨渔渔 雨晴


郭延庆天津讲座预告

2025年5月17日,郭延庆教授将在天津做家长讲座,就自闭症孩子如何走向正常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干预,如何培养孩子的“三基四证五大能力”等话题进行分享。

更多详情内容如下——

时间

5月17日09:00-16:00

地址

9:00-12:00 和平区南市街道华安大街2号禧悦酒店

13:30-16:00 南开区广开四马路225号京雄科技大厦3层

更多详情参阅下图

名额有限,扫码预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