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暴击:3万直降背后的“清仓逻辑”

2025年3月,比亚迪以“限时一口价”之名,对多款非智驾版车型发起“价格核弹”式袭击:

  • 秦L DM-i:120KM领先型直降3.6万,售价从12.58万跌至8.98万,降幅达28.6%;
  • 宋PLUS DM-i:75KM豪华型降价1.6万至11.98万,160KM旗舰PLUS同步降价8000元;
  • 海豹06 DM-i:入门版价格下探至8.98万,击穿10万级插混车底线。

这场降价被业内称为“清仓式甩卖”,核心目的是为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新款车型腾出市场空间。比亚迪2月发布21款智驾版车型后,非智驾版因硬件无法升级智驾功能,迅速沦为“技术弃子”。

二、车主愤怒:提车三月贬值30%,维权潮席卷全国

降价引发老车主集体控诉:

  • “首付蒸发”:一位2024年12月以14.58万购入宋L DM-i的车主,仅3个月后同款车价暴跌2.6万,相当于首付款的1/3瞬间蒸发;
  • “销售欺诈”:多名车主指控4S店隐瞒即将降价的信息,宣称“新款无大改,现款性价比最高”;
  • 维权困境: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针对比亚迪的1.2万条降价补偿诉求中,仅3%获“赠送保养”象征性安抚,其余均以“市场波动正常”为由拒绝。

三、4S店回应争议:早买早享受,还是割韭菜?

面对维权压力,比亚迪4S店回应呈现两极分化:

  • 官方话术:“价格调整是正常市场行为,新技术迭代必然伴随旧款贬值”7;
  • 私下甩锅:前销售经理透露,厂家强制要求隐瞒改款信息,甚至培训话术淡化技术差异7;
  • 用户反讽:“早买早享受?我享受的是提车即贬值的酸爽!”一位车主在维权群内吐槽道。

四、行业震荡:价格战背后的“三重冲击”

  1. 友商被迫跟跌:吉利、长城等品牌紧急调整插混车型定价,但受限于成本难敌比亚迪垂直整合优势;
  2. 二手车商恐慌:比亚迪准新车3个月贬值率超30%,部分车商直言“不敢收旧款比亚迪”;
  3. 政策风险加剧:国家发改委已表态严查“恶性价格竞争”,比亚迪的激进策略或触碰监管红线。

五、消费者灵魂拷问:技术迭代该由谁买单?

比亚迪的“降价连环刀”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

  • 支持者:认为市场规律应主导价格,车企无义务补偿老车主;
  • 反对者:指责比亚迪将“技术迭代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破坏公平交易原;
  • 折中派:呼吁车企建立“价格保护期”,如3个月内降价需补偿差价或升级权益。

互动话题
“你觉得车企该补偿老车主吗?”
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为车主权益发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