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的“顶胯”动作理解的再深刻、再完美,如不能在实战中运用,无疑也是零分。典型现象就是练的一点毛病也没有,但凡上台打球就完全找不到感觉,貌似练了一个“假顶胯”。通过训练和学习,结合“基本功打卡群”球友们交流发现,出现此类问题,大多都是胯的“应答能力”细节出现了问题,大致总结如下。lh-starch
一是不敢等球,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初期阶段,由于“见球转胯”能力没有形成本能,让不出充分的击球空间,极易导致上肢动作链“抢戏”代偿。简单点理解就是,球都没有进入到“胯”的发力区间,顶胯再优秀也只是做了一个动作而已。解决思路:多球最好,没有多球条件就跟球友商量好,忍住上肢动作链别提前参与,使劲放点等,顶多就是失误打不到球而已,直到能够体会“胯顶球”感觉为止,这才是真顶胯。
二是顶胯跟上肢动作过于同步,不敢等球导致“假顶胯”比较容易理解。那为什么能把球让到躯干发力区间,还是会出现“顶不实”的感觉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力量传导次序,让上肢动作过早参与所导致。解决思路:击球时必须要建立“胯先手后”的意识,否则顶胯的洪荒之力很难释放到极致。至于训练的方式嘛,跟上面大同小异。主要是建立胯和上肢的次序,这也是为今后弧圈球的“顶摩”埋下一个小小的伏笔。
三是顶胯的持续输出能力,至于顶胯的爆发力之前多有涉及,在此就不再过多赘述。乒乓是一项全身参与的运动,如果发力机制正确,对于核心能力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说针对性训练也必不可少,这一点倒不用太刻意加力量,日常的徒手和重心转换完全可以满足,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跳出体能“舒适区”。以上纯属我个人练球小体会,对否,望大家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