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海网报道,立陶宛议会议长绍柳斯·斯克韦尔内利斯表示,他同总理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的看法一致,都认为立陶宛与台湾之间的合作预期并未实现。斯克韦尔内利斯近日在接受当地电台采访时说:“(台湾方面)当初的宣传很大,预期也很高。现在我们本应该在立陶宛有五家芯片工厂,在经济合作上实现巨大突破……但我们什么都没看到。”
立陶宛议会议长绍柳斯·斯克韦尔内利斯(资料图)
2021年,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做了一个令全球瞩目的举动——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驻立代表处。这一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严重挑衅了中国的主权底线。立陶宛当时为何如此大胆?一方面,国内部分政客受遏华势力影响,企图借此提升自身在西方阵营的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在背后的怂恿,让立陶宛错误估计了形势,以为有了强大靠山。同时,台湾当局抛出的“合作诱饵”,诸如投资半导体产业等承诺,也让立陶宛政客们心动不已,幻想着能借此实现经济腾飞。
时任立陶宛总理西蒙尼特曾高调宣称,要让立陶宛成为台湾在欧洲的“硅谷”,计划在五年内建造五座芯片工厂,创造大量高薪岗位。这般美好的愿景,让立陶宛仿佛看到了光明未来。然而,现实却给了立陶宛沉重一击。四年时间转瞬即逝,当初台方承诺的半导体工厂,连影子都没见到。立陶宛国内电力供应不足,工业用地审批困难,诸多基础条件的欠缺,使得项目根本无法推进。而且,台湾方面提供的所谓先进技术,经立陶宛企业评估,远远落后于时代水平,根本无法助力其产业升级。
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资料图)
中国在立陶宛做出错误行径后,果断采取反制措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立陶宛产品被限制进入中国市场。这一系列举措对立陶宛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要知道,中国曾是立陶宛在亚洲的重要贸易伙伴,立陶宛的木材、乳制品等产品大量出口到中国。失去中国市场后,立陶宛相关产业遭受重创。数据显示,2023年,立陶宛对华出口大幅下降,其中木材产业几乎陷入停滞,克莱佩达港堆积如山的木材无法运往中国,大量企业面临倒闭,众多工人失去工作。
立陶宛本以为,转身投入美国和台湾怀抱,能获得经济上的补偿。可美国的表现却让立陶宛大失所望。美国当初承诺对立陶宛提供经济支持,以帮助其抵御中国的“压力”。但直至今日,美国承诺的资金大多停留在纸面上,仅有极少部分落实。美国企业也并未因政府的表态,而大规模在立陶宛投资设厂。相反,为了避免与中国市场产生冲突,不少美国企业甚至减少了与立陶宛的业务往来。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在自身经济面临困境时,削减了对立陶宛的所谓“援助”和投资计划。这让立陶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国家债务不断攀升。
特朗普(资料图)
如今,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上台后,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但从实际行动来看,立陶宛并未展现出足够的诚意。一方面表达希望恢复关系的意愿,另一方面却仍未彻底改变错误做法,还惦记着台湾那无法实现的承诺。立陶宛若真想走出困境,就必须正视自身错误,回归一个中国原则,用实际行动重新赢回中国的信任。在国际关系中,任何企图挑战他国主权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立陶宛的经历,无疑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