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老陈抹了抹脸上的雨水,看着面前因灯光而显得温暖的小面馆。

"进来避避雨吧,来碗面暖暖身子。"店主丁师傅的声音穿过雨幕。

老陈犹豫了片刻,"不了,我只是路过。"两人不知道,这声邀请会将他们的命运永远连在一起。

01

天色已晚,六月的雨水混合着城市的烟尘,仿佛永远也洗不净什么。

丁师傅的"乡思面馆"仍亮着灯。这是一家普通的面馆,藏在老城区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面积不大,装修简单,飘着葱花和肉汤的香气。

丁师傅五十岁出头,头发花白,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和面、熬汤,晚上十点打烊,日复一日,已经十五年。

日历翻到2008年6月18日,天气预报说这个夏天会比往年更热更潮湿。丁师傅收拾着店铺,准备打烊。

忽然,一阵急雨从天而降,整条街变得空荡荡的。透过雨幕,他看见一个老人站在不远处的屋檐下避雨。

老人瘦小的身影在雨中显得格外孤单,怀里还抱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



丁师傅站在店门口,喊道:"喂,老人家,雨这么大,进来躲躲吧!"

老人没有动,只是朝丁师傅摆摆手。

丁师傅撑着伞走过去,发现老人衣衫褴褛,满身泥水和汗渍的气味。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丁师傅的父亲常说,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些是老天爷安排来考验你的。

"来吧,进店里暖和暖和,吃碗热面,不要钱。"

老人抬起头,一双浑浊而有神的眼睛盯着丁师傅,那目光中既有警惕又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感激:"我没钱。"

"我说了不要钱。"丁师傅笑了笑,"这么大雨,能遇见就是缘分。"

那是老陈第一次走进"乡思面馆"。他坐在靠门口的位置,看着丁师傅熟练地煮面、下料,然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放在了他面前。

面条筋道,汤头浓郁,几片嫩绿的小白菜和红亮的辣椒油浮在表面。老陈已经很久没吃过这么正经的一顿饭了。

"吃吧,趁热。"丁师傅坐在对面,给自己倒了杯茶。

老陈小心翼翼地吃着,动作很轻,生怕发出声音打扰了别人。他将面条一根一根地送入口中,像是在品尝什么珍馐。丁师傅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看见老人眼角有些湿润。

"好吃吗?"

"好吃,比我记忆中的还要好吃。"老陈的声音有点沙哑,"多少钱?我明天来付。"

丁师傅摇头:"一碗面而已,不值什么钱。"

雨还在下,丁师傅让老陈在店里坐到雨停。

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丁师傅得知老陈姓陈,今年七十五岁,独自一人在城里拾荒为生。

夜深了,雨势小了些。丁师傅收拾好店铺,问老陈:"你住在哪里?我送你回去吧。"

老陈摇摇头:"不用了,我住的地方...不太方便带人去。"他的语气中带着掩饰不住的窘迫。

丁师傅沉默了一会儿,说:"以后你要是饿了,就来这儿吃饭。不要钱。"

老陈的眼睛睁大了:"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丁师傅关上门,锁好门锁,"我做面已经十五年了,总希望有人能吃到我做的面,我觉得快乐。"

老陈站在雨中,仿佛第一次被雨淋到似的,感到一丝不真实:"我没什么能回报你的。"

"你可以帮我擦擦桌子,扫扫地,力所能及就行。"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约定在雨夜中达成了。丁师傅不知道这个决定会如何改变他的生活,老陈也不知道,这个城市里,还有人愿意对一个拾荒老人施以善意。

第2天, 老陈没有来。第三天也没有。

丁师傅以为那个老人不会再出现了。

直到第四天傍晚,老陈出现在店门口,身上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虽然有些破旧,但整洁得体。



"我来了。"老陈说,"我想帮忙做些事情。"

从那天起,老陈每天都会来"乡思面馆"。

一开始,他只是在店铺打烊前来吃一碗面。后来,他开始帮丁师傅做些简单的事情:擦桌子、扫地、分类餐具。慢慢地,他来得越来越早,有时候天蒙蒙亮就出现在店门口,帮丁师傅准备开店。

丁师傅给了老陈一把店门的钥匙,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信任。但丁师傅总是说:"陈老师是读书人,比我们懂得多,能帮我看店,我是占便宜了。"

是的,陈老师。在相处的过程中,丁师傅发现老陈不仅认字,而且知识渊博。有一次,一位大学教授来吃面,无意中与老陈聊起古诗词,竟然聊得不亦乐乎。原来,老陈曾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了一辈子书。

"那您为什么会..."丁师傅欲言又止。

老陈平静地看着窗外:"命运有时候就像这雨,来得突然,人躲不过。"

后来丁师傅才断断续续地了解到,老陈年轻时有过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懂事。人到中年,妻子因病去世,他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送进了大学。谁知道儿子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外企高薪聘请,不久就和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结了婚,从此对父亲不管不问。老陈退休后,靠微薄的退休金过活,又遭遇了一场意外的火灾,房子烧毁了,积蓄也在一场投资骗局中化为乌有。等他找到儿子时,对方已经移民国外,留下的电话再也打不通。

"我不怪他,年轻人有自己的路要走。"老陈总是这样说,眼里没有怨恨,只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平静。

丁师傅觉得心里堵得慌,他也有一个儿子——丁小北,今年刚上大学。他不知道自己老了之后,儿子会不会也这样对他。于是他更加珍视与老陈的这份缘分,面馆成了老陈的第二个家。

02

时光如水,悄无声息地在城市的角落里流淌。"乡思面馆"成了老城区的一道风景。老陈每天准时出现在店里,成了面馆的一部分。

渐渐地,老陈不再拾荒,但他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有时候,天还没亮,丁师傅来到店里,就看见老陈已经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仰头看星星。

"陈老师,又睡不着啊?"

"老了,睡不了多久。"老陈笑着说,"再说,清晨的空气多好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思面馆"有了自己的特色。

丁师傅的手艺一直不错,但真正让面馆与众不同的是老陈的存在。

他经常坐在店里的一角,给来吃面的孩子们讲故事。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水浒传》中的好汉们聚义梁山,《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葬花......老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入迷。

一些常客为了听老陈讲故事,专门带着孩子来吃面。

老陈也渐渐多了一个身份——"故事爷爷"。丁师傅的生意也因此红火起来,他常常感慨:"我这面馆能有今天,全靠陈老师的福气。"

老陈总是笑笑:"我吃了你十年的面,这点小事算什么。"

十年里,丁师傅和老陈成了无需言语就能理解彼此的朋友。

丁师傅知道老陈喜欢加青菜的牛肉面,不爱吃香菜;老陈知道丁师傅右膝有老伤,天气变化时会隐隐作痛。

丁师傅感冒时,老陈会炖一锅姜汤;老陈腰疼时,丁师傅会买来膏药帮他贴上。

十年间,老城区的变化很大。

许多老房子被拆除,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乡思面馆"所在的小巷也面临着拆迁的压力,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被纳入拆迁计划。

丁师傅松了一口气,他舍不得这个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地方。

每到节日,丁师傅都会邀请老陈去家里吃饭。

老陈从来不空手去,总会带一些自己做的小玩意儿——剪纸、编织的小动物,都是送给丁小北的。

丁小北从小到大,看着老陈从一个陌生的拾荒老人变成了家里的常客,也视老陈为自己的亲人。

2018年春节,丁小北考上了研究生,全家人其乐融融。

丁师傅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好酒,敬老陈:"陈老师,这些年多亏有您照顾,小北能有今天,也有您的功劳。"

老陈喝了一小口酒,眼睛湿润了:"小北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你们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了。"



那个春节的夜晚,老陈喝多了,说了许多往事。

他说起自己的儿子小时候也很懂事,会帮妈妈捶背,会给爸爸端茶水。他说起妻子做的红烧肉,香甜可口,自己再也吃不到了。

他说起那场大火,烧掉了全家的照片,连妻子的样子都快记不清了。

丁师傅和丁小北安静地听着,心里五味杂陈。丁师傅拍拍老陈的肩膀:"陈老师,您就把这儿当家,把我们当亲人。"

老陈抹了抹眼角:"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教了一辈子书,也没教出什么了不起的学生。现在老了,还要麻烦你们照顾我,真是..."

"您这是说的什么话,"丁师傅打断他,"您这些年教会了多少孩子读书认字,现在又教了多少孩子做人的道理。这样的人生,比许多人强多了。"

那晚之后,老陈似乎更加融入了丁家。

他会在店里帮更多的忙,会给小北辅导功课,会在丁师傅腰酸背痛时,主动下厨做饭。

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施与受的界限,变成了家人一般的存在。

周围的邻居和顾客都知道"乡思面馆"的故事,都敬佩丁师傅的善良,也喜欢老陈的学识和谦和。

面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丁师傅甚至请了两个帮工,扩大了经营规模。老陈成了面馆的"活招牌",许多人专门来听他讲故事,吃一碗丁师傅做的面。

03

2018年末,老城区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丁师傅所在的小巷终于被纳入了改造计划,虽然不是拆迁,但租金上涨了一倍多。

与此同时,附近新开了几家大型连锁餐厅,装修豪华,价格却不比老店贵多少。"乡思面馆"的生意开始受到影响。

丁师傅没有把这些烦心事告诉老陈,只是默默地计算着收支,寻找解决办法。他调整了菜单,增加了一些新品种,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但效果并不明显,新店的冲击太大了。

2019年夏天,丁小北研究生毕业,在城市另一端的高新区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常常劝父亲:"爸,你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如卖掉面馆,换套房子,搬到我那边去住吧。我们做邻居,多好。"

丁师傅总是摇头:"这面馆是我的命根子,离不开。再说了,陈老师怎么办?"

丁小北不理解父亲的固执:"陈爷爷可以跟我们一起住啊,我那边有两居室,够住了。"

丁师傅知道这不现实。

老陈虽然把他们当亲人,但骨子里还是有自尊心的。

离开了面馆,老陈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再说,高新区消费水平高,老陈肯定不会愿意给他们增添负担。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乡思面馆"不得不暂停营业。丁师傅的积蓄越来越少,老陈也变得沉默寡言。他们每天都在等待事情好转,但情况似乎越来越糟。

2020年中旬,虽然疫情有所缓解,面馆重新开业,但生意冷清了许多。

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了,更多人选择外卖或者连锁餐厅。"相思面馆"的顾客越来越少,有时候一整天都没几个人。

丁师傅开始卖一些家里的东西来维持面馆的运营。他卖掉了收藏多年的手表,卖掉了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金饰,甚至卖掉了妻子留下的一对玉镯。他不想放弃这个经营了二十五年的面馆,更不想放弃对老陈的承诺。

可是命运似乎在跟他开玩笑。2020年末,房东通知他,因为规划调整,明年的租金还要上涨。丁师傅坐在空荡荡的店里,第一次感到了绝望。

他打电话给儿子,声音颤抖:"小北,爸爸可能要关店了。"

丁小北马上赶了回来。看到父亲憔悴的样子,他心疼不已:"爸,别撑了,关了吧。您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父子俩算了一笔账:房租、水电、原材料、人工,每个月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出半年,丁师傅的全部积蓄就会耗尽。

"那陈老师怎么办?"丁师傅问。

丁小北叹了口气:"我们可以每个月给陈爷爷一些生活费,请他到敬老院去住。那里有人照顾,也有同龄人作伴,挺好的。"

丁师傅摇摇头:"你不了解陈老师,他宁可睡在桥洞里,也不会去敬老院的。"

那天晚上,丁师傅失眠了。

他躺在床上,想起这十多年来与老陈的点点滴滴。那个雨夜初遇的老人,那个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故事爷爷",那个把自己最珍贵的信任交给他的朋友。他该如何告诉老陈,他们即将分离?

第二天早上,丁师傅下定决心,决定关店。他给自己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处理好一切事务,然后带着老陈去看看丁小北的新家,商量以后的生活安排。

关店的消息,丁师傅一直没有勇气告诉老陈。直到关店前一周,他才鼓起勇气,在一个平静的夜晚,对正在擦桌子的老陈说:"陈老师,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老陈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要关店了吧?我看出来了。"

丁师傅愣住了:"您怎么知道?"

老陈笑了笑:"我虽然老了,眼睛还是亮的。这些日子,你总是心事重重,时不时叹气。再说,生意这么差,我又不是傻子。"

丁师傅感到一阵愧疚:"对不起,陈老师,我食言了。我答应过您,只要面馆在,您就永远有饭吃的。"

老陈放下抹布,坐到丁师傅对面:"丁师傅,这十多年来,你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是你给了我一个家,给了我尊严和价值。没有你,我可能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

丁师傅的眼眶湿润了:"陈老师..."

"别担心我,"老陈说,"我这辈子起起落落,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关店是迫不得已,我理解。"

丁师傅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小北在高新区有房子,我准备搬过去住。您跟我们一起去吧,我们找个大一点的房子,足够咱们三个人住。"

老陈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我老了,不想给你们添麻烦。我自有打算,你别担心。"

丁师傅急了:"您能有什么打算?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流落街头啊!"

老陈神秘地笑了笑:"丁师傅,你相信命运吗?"

"什么意思?"

"明天你就知道了。"老陈起身,拍拍丁师傅的肩膀,"好好睡一觉吧,别想太多。"

那天晚上,丁师傅辗转反侧,猜不透老陈的心思。他担心老陈会做出什么傻事,甚至一度想去老陈住的小屋看看。但最终,他尊重了老陈的选择,决定等到明天再说。

04

第二天一早,丁师傅刚到店里,就看见老陈站在门口,身边放着一个破旧的木箱子。木箱大约有一尺见方,外表斑驳,看起来年代久远。



"陈老师,这是什么?"丁师傅疑惑地问。

老陈神秘地笑了:"好东西,你看看就知道了。"

丁师傅连忙摆手:"您别这样,我不能要您的东西。"

老陈坚持道:"先进去再说,这箱子挺重的,我搬了好久呢。"

他们把箱子搬进店里。丁师傅发现箱子确实很重,好奇心也被勾了起来。

老陈喘了口气,说:"丁师傅,这十二年来,你给了我吃的,给了我住的,更给了我一个家的感觉。现在你遇到了困难,我不能袖手旁观。"

丁师傅有些感动,又有些不安:"陈老师,您太客气了。咱们之间,不说这些。"

老陈摇摇头:"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问心无愧吗?你帮了我这么多,我不能什么都不做。"

他弯下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钥匙,打开了木箱。

木箱打开的瞬间,丁师傅如遭雷击,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