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年过去了,除了《哪吒2》中国电影还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清明小长假刚过,本以为能带动电影市场,谁知竟全员崩盘,即便是名导冯小刚和85流量花赵丽颖联手,也没能挽救奄奄一息的市场。

虽说《向阳花》这部影片的票房还在上升,但它的口碑却早已崩坏,甚至难看到被央视点名痛批。

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抵制?



立意高远,落地成灰

《向阳花》的故事,表面上是个感人至深的女性主义电影,讲的是刑满释放的高月香(赵丽颖饰)与姐妹黑妹、胡萍等人,试图在社会的冷眼与生活的重压下,寻找重生的曙光。

在开播前她们的宣传语喊得极其响亮,说要撕开刑释女性的偏见,展现底层女性的坚韧生命力。

这样的题材听起来就特别带劲,钟丽丽也夸选题有种,直击边缘人群的痛点。在国产片扎堆拍仙侠和喜剧的当下,这片子就像端上来一盘辣味十足的硬菜,勾得人胃口大开。



可等到菜端上来大家才发现,辣是辣,就是馊了。故事想讲得深刻,结果却像堆了一堆过期罐头。

高月香的苦难——没钱、被欺负、女儿有病,被编剧一股脑塞进剧情,恨不得每分钟都提醒观众:看,她多惨!

可这些苦难偏偏假得让人出戏。



社会对出狱女性的歧视,被拍成路人随便骂两句,保安随便拦两下,毫无逻辑,像群演忘了台词只能即兴发挥。

更搞笑的是,高月香嘴上喊着“卫生巾都买不起”,转头却能买酒买烟,出手大方得像个土豪。

这剧情,怕是连三流网文都不如。



对此钟丽丽更是直接吐槽:现实里,出狱的人有职业培训、心理辅导,哪会像电影里这样一出来就两眼一抹黑?

可《向阳花》偏偏沉迷于自编的悲惨世界,宁愿让角色在泥里滚来滚去,也不给她们半点站起来的希望。

这哪是现实主义,分明是把苦难当道具,摆拍一出廉价的哭戏。

但如果说剧情是《向阳花》的外伤,那么人物塑造就是它的内伤。



角色崩塌,女性力量何在?

高月香是片子的核心,照理说该是个让人又爱又敬的大女主。可她干的事儿,愣是把观众的好感败光。

坐了好几年牢,她连点法律常识都没学到,被人怀疑偷东西,直接当众脱衣服自证清白。

老板欠她300块工资,她居然愿意“卖身”换钱,清醒过来后又靠拳头解决问题。



这智商和情商,活脱脱像个被情绪操控的傀儡,哪有半点“坚韧”可言?

从剧情上看赵丽颖演得确实卖力,眼神里全是戏,可惜角色太离谱,演得再好也像在白费劲。

至于其他角色也好不到哪去,黑妹是个小偷,成天用脏话手语嚷嚷,穿着破洞吊带装穷,结果穷得一点不真实,像是从哪个夜市摊位借来的戏服。



胡萍更是离谱,明明是一个吸毒入狱的大姐大,满身刺青,走路带风。

结果却因为一个电话就秒变雷锋,跑去给陌生老人献血,转变快得像被外星人附体。

至于那位邓管教,简直是人间圣母,掏钱出力帮犯人找工作,最后还被骂得灰头土脸。观众看得一愣一愣:这姐们儿图啥?图被气死吗?



最可气的是,片子想拍姐妹情深,结果拍成了街头混混的拜把子。

高月香和黑妹从打架认识,成天吵架骂街,活像俩糙汉子在比谁嗓门大。

钟丽丽都看不下去了,说女性该有“韧性”,不是这种硬邦邦的假把式。可惜编剧压根没听懂,愣是把一群女角色拍成了义气冲天的“江湖大嫂”,看得人只想翻白眼。



央视开怼,网友掐架

央视的评论,像把刀子直戳《向阳花》的软肋。《今日影评》没半点客套,痛批它“失真扭曲”,说它拿女性苦难当噱头,却连点真心都没掏出来。

钟丽丽的分析更狠,剧情漏洞百出,角色像纸糊的,社会背景更是胡编乱造,句句都像在给片方上眼药。

《北京日报》也没闲着,吐槽冯小刚没了幽默的看家本领,赵丽颖的表演也就“混了个及格”。这波群嘲,堪称一场公开处刑,连个遮羞布都没留。



而网友这边更是炸开了锅,喜欢的人觉得这片子真实得扎心,高月香她们的挣扎就是底层女性的缩影,黑暗得让人不敢直视。

还有人搬出“人性本恶”的老梗,硬说现实比电影还惨,角色不争气才叫真。

但讨厌的人可一点儿没打算买账,指着鼻子骂它是“伪女性主义”的遮羞布,角色不是在逆袭,而是在自毁前程。



而这分裂的舆论,像极了片子本身的尴尬,它既想当深刻的社会派,又想当催泪的商业片,结果两边都没捞着好。

网友的争执与其说是为电影打分,不如说是借着电影吵自己的三观。

观众又不傻,大家不是讨厌现实题材,而是讨厌这种糊弄人的假现实。



《向阳花》的风波,至少也说明一件事:想拍好社会议题,导演得先放下架子,演员得先钻进角色,编剧得先学会查资料。

否则,再大的明星也救不了烂剧本。

信息来源:
央视《今日影评》
电影《向阳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