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局|东南亚三国国事访问预告,中方外交重返“合作主航道”
元首、总理今日分别会见西班牙首相,并宣布元首即将访问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这一外交动作,释放出三个关键信号:
- 延续周边战略布局:与10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一脉相承,继续将“周边命运共同体”具体化;
- 强化经贸通道建设:三国均为“RCEP框架内”国家,具有地理与产业链链接价值;
- 拉升南向外贸势能:借助“一带一路”节点对冲欧美政治与关税压力。
与西班牙双边互动频繁,也说明中欧关系仍存在回旋余地,外交并未彻底“脱钩化”。
次生逻辑|冷思考:
这场外交行程,也许表面是国事访问,实则是中方为RCEP构建“去美元结算区”的试水动作。尤其是马来西亚、柬埔寨,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中活跃度逐年上升,若能借此推进贸易本币结算,将是打破美元主导链条的实际举措。
察经|中美关税互搏升级,特朗普发声暗藏缓和信号
我国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4月12日起,将美国产品加征关税提高至125%,几乎是一次极限反制。这是继4月7日调至84%后,再次上调,显示出我国在中美经贸摩擦中的博弈立场愈发明确。
与此同时,特朗普突然放话称“非常希望与我国达成协议”,意在释放政治缓冲信号——其背后,是美国内部对于通胀压力、企业利润下滑、农产品滞销等焦虑的集中体现。
次生逻辑|冷思考:
这轮关税战升级,不再是“象征性姿态”,而是真正触及实体层面的痛点交锋。美国大豆、芯片、汽车等商品将首当其冲,背后伤及的是其红州票仓经济。特朗普释放“和谈愿景”,或是为后续政策留有回旋余地,为自己中期选举布局争取话语主动。
但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有可能在金融、科技、服务业方面采取“非对称报复”,尤其在AI与芯片环节。
衡势|“两新”政策扩围,激发“内需微引擎”,春播节奏同步
“新个体、新平台”双新政策近期频繁被提,今天联播明确提出“加力扩围”。这一表述不仅代表政策端持续放水,更显示出对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活力恢复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春播进度超过1.1亿亩,进度过一成,为全年粮食生产定下基调。在全球粮价动荡的大背景下,这一动作为“民生与通胀底线”保驾护航。
次生逻辑|冷思考:
“两新经济”被视作未来3年内循环结构中的“灵活节点”,但其最大挑战在于:个体经济多为流动性高、抗风险低的临界群体。政策支持如果脱节于平台合规机制或金融信用支持,反而可能陷入“高活跃、低稳定”的内循环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