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面对媒体提问,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日美安保条约》的不满,直言“美国保护日本,而日本无须保护美国”,同时将这一批评与正在进行的对日关税谈判相捆绑。外交语言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算账。曾经高唱“同盟无价”的美日关系,正在被特朗普一步步削弱成“保安合同”与“关税清单”的混合体。
特朗普这番话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新意,而在于持续——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质疑《日美安保条约》的“单边性”,而是他第二次任期中,再度将军事同盟赤化为经济账单的延续。从2017年起,特朗普就曾多次要求日本“承担更多驻军费用”,并威胁“重新谈判条约”,如今这些声音以更高调、更无视外交礼仪的方式卷土重来。而这次,他将安保批评与经济谈判强行挂钩,意图极其明确:想保军队?先交钱;想谈关税?先让利。
这种打包式威胁外交,是特朗普一贯的“交易型霸权”逻辑。他不相信盟友,只相信账本。他要的不是“同舟共济”,而是“等价交换”——最好是“美得更多”。在他的世界观中,日美同盟不是共同安全机制,而是一项亏损资产:美国出钱出兵出基地,日本却只需要“表态支持”。这种对同盟义务的认知错位,直接将战略协同简化为收支平衡。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如今美国对外政策逐步“私企化”的核心病灶。
但是,特朗普将军事与贸易绑在一起的做法,撕开了西方同盟体系最不愿触碰的伤口,同盟的非对称性与不对等性。美军长期驻扎在日本,美国控制冲绳的军事要地、掌握日本防空与通信体系的核心节点,维持了亚太制空优势,这对美而言当然是战略资产;但对日本而言,这也是政治负担、社会压力与安全风险的结合体。如今特朗普反手将这套安排当作向日本加压的工具,实质是在把美日同盟变成要价筹码。这不是维护同盟,而是在“质押同盟”。
日方当然清楚其中利害。据报道,日本经济财政再生大臣赤泽亮正下周将赴美,试图就美国新征收的10%“对等关税”进行磋商,而特朗普这番话无疑是提前放出的“谈判警告”。他在公开场合声称:“美国为了保护日本而花费数千亿美元,日本却没有义务回应。”这其实是要向日本政府明确传递一个信号:下一轮谈判中,驻军经费必须作为交换筹码,军事支出必须附加贸易条件。军事保护?可以;但先买我武器、买我债券、放我产品。
这番“掏空式同盟”策略并非仅限于日本。在特朗普最新的政策版图中,无论是北约内部的德法,还是亚太前哨的韩国与澳大利亚,几乎都被纳入“应当为美军保护买单”的逻辑中。这种全方位的“结算型外交”,正将美国构建的冷战同盟体系转化为一种基于威慑与收费的“安全租赁系统”——谁买单,谁得保护;谁犹豫,谁就被甩锅。
然而问题在于,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不是美国的外包战区。虽然多年来东京政府在战略依附上与美国高度重合,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被无限压榨。近年来日本持续推动“防卫自主”计划,加码本土防卫支出,强化与澳大利亚、印度的安全协作,甚至出现有限核武议题的松动讨论,其背后正是对“美式安全可靠性”的深刻忧虑。特朗普的再次发难,只会强化日本社会对“自主防卫”的舆论共识,迫使东京进一步走上与美“疏而不离”的防务独立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