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4日,广州宣告解放之后,周总理就迫不及待地联系叶剑英,希望他能够把定居在香港的国民党要员张发奎,劝回中国大陆。
令人诧异的是,张发奎却婉拒了周总理要他“为新中国做贡献”的邀请,并且还说道:“我既不会回大陆,也不会回到蒋介石那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发奎始终不愿返回中国大陆?
在激荡的革命岁月,张发奎究竟有过怎样非同寻常的人生?
16岁加入同盟会,拒绝恩师拉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先后让叶剑英、李朗如等人,多次给张发奎写信,劝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面对不为所动的张发奎,李济深、蔡廷锴等人也加入劝说的行列,可依旧无法动摇张发奎的决心。
当时就有人感到不解:张发奎究竟何许人也,值得周总理等人如此屈尊邀请?
倘若了解张发奎的身世,就不难发现:张发奎在国民党中有着数一数二的资历。
早在16岁时,张发奎便和同在广东陆军小学读书的薛岳、叶挺等人结为挚友,秘密加入国民党,几人共同立誓,齐心协力,保国安民。
1917年,孙中山来广州时,年仅21岁的张发奎成为了孙中山的便衣队队员,负责保障孙中山的安全。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炮击孙中山住所。
为了瓦解孙中山身边的警卫队,陈炯明派张发奎曾经的校长翁式亮给他写信,以师生之情、高官厚禄拉拢张发奎,信中写道:“师生之情,爱护之心始终如一,希迅速来归,免贻后悔!”
接到此信的张发奎勃然大怒,断然拒绝道:“忠臣不仕二主,烈夫不嫁二夫!”
这种“不侍二主”的儒家传统忠孝思想,虽为年轻的张发奎积累了名誉,却也为他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但这真的是张发奎晚年决心不回中国大陆的主要原因吗?
青年时代多次反蒋,却因看错人贻误终身
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张发奎继承孙中山遗志,于1926年同叶挺一同指挥第四军北伐作战,在汀泗桥一战中大破吴佩孚部队。
张发奎本以为,国民革命的胜利近在咫尺,却不料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率先背叛革命,在南京另立中央。
蒋介石的背叛,令张发奎愤怒不已,于是他把自己和革命胜利的希望,押在了汪精卫的身上。
彼时的汪精卫,还积极采取“容共”的政策,在武汉成立国民党中央政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这个曾写下“引导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日后竟会成为比蒋介石更可憎的汉奸。
其实,张发奎没过多久,就看到了汪精卫的真面目。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在“反共”立场上与蒋介石达成一致。
这场国共两党间的同室操戈,让张发奎感到心痛不已,尤其是张发奎同叶挺指挥的第四军中,有不少军官、士兵,就是共产党员。
因此在蒋、汪发动“清党”时,张发奎并没有积极响应二人,而是放了自己的这些部下一条生路。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接到上级命令,要求追击叶挺与贺龙,张发奎也是顶着压力,带兵回到了北伐最初的起点:广州。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明事理”的张发奎,并没有跟着叶挺等人一样,加入我党,走上真正革命的道路?
最主要的原因,是张发奎本人对孙中山有着诚挚的情感,加上他身为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所以历史并没有给张发奎太多的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发奎彻底放弃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中,张发奎多次联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进行反蒋活动。
此时的张发奎,始终还对国民党抱有一丝希望。
在张发奎看来,只要换掉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国民党就可以再次焕发生机,实现孙中山的遗愿。
没有科学的革命思想做指导,把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于个人成就的身上,这正是张发奎的历史局限性。
可桂系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以及蒋桂之间权力斗争的尔虞我诈,让张发奎希望挽救国民党的心,彻底化为了灰烬。
中原大战结束后,张发奎淡出军政,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的爆发。
华北事变爆发之际,张发奎来到南京,当面劝阻他昔日的死敌蒋介石:“抗日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正是因为张发奎的这一席话,1937年蒋介石破格重新起用张发奎,让他担任第二兵团总司令,指挥武汉保卫战和粤北抗战。
粤北抗战结束后,张发奎看到蒋介石宣传“粤北前线大捷”的战报,他对部下感慨地说道:
“我看其他战区也总宣传大捷的战报,我的战区也不例外,这场仗我们有没有打赢,我们自己心里难道没有数吗?”
晚年分析蒋介石败亡原因,拒绝返回中国大陆
张发奎直言、敢言的性格,让他始终深受蒋介石忌惮。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发奎又做出了一个大快人心的正义之举。
抗战结束后,有不少汉奸从广州叛逃至澳门地区,企图避免人民的正义审判。
张发奎见状,果断封锁穗澳边境,禁止水果蔬菜出口,向葡萄牙当局施压,最终让葡萄牙批准将这些逃跑的汉奸引渡回国。
1946年,蒋介石一意孤行,挑起内战后,不愿手上沾染同胞鲜血的张发奎,再次淡出历史舞台。
1949年1月,蒋介石即将败亡之际,曾任命张发奎为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希望他能够负责海南防务,帮自己继续割据,遭张发奎婉拒。
在此之后,张发奎曾联合李宗仁,迫使蒋介石通电下野,希望促成北平和平谈判,国共达成和解。
随着北平和平谈判的破裂,解放军横渡长江,张发奎知道:国民党的时代已彻底结束。
1949年6月,张发奎前往香港定居,接受天主教信仰,从此彻底不过问政事。
在此之后,张发奎更是竭力避免返回台北,躲避蒋介石可能对他的加害,他也没有返回中国大陆。
或许,在张发奎心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未能继承好孙中山的遗志,充满了亏欠。
晚年的张发奎,曾在一次同顾维钧的午宴上,总结国民党丢失中国大陆的三点原因:其一是任用贪官污吏,其二是军事无能,其三就是刚愎自用的蒋介石本人!
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纪念网:2018-10-07:实录:胡志伟谈名将张发奎传奇的一生
柳州党史网:2021-03-03: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中共特支的活动——开展对张发奎及其高中级军官的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