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月的一次采访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一句“俄罗斯可能背弃中国”的表态,让许多人惊掉下巴。

他一向以“苏联守墓人”的历史身份著称,总是对大国关系尤其敏感。



而当时正值特朗普政府再度开启“联俄制华”的企图,试图用修复美俄关系的方式来牵制中国。

卢卡申科话音一落,国际舆论场便涌起刺眼的火花:有人感慨国际政治果然没有永恒友谊,也有人笃信当下的中俄合作早已结成“危机驱动型共生体”。

这其中真相几何?一番深挖或许能看得更通透。



一、当卢卡申科“敲警钟”

2025年3月,卢卡申科面对美国博主马里奥·纳夫尔法的镜头,说出了对俄乌谈判和中俄关系的最新判断。

他表明俄方实际上已准备在伊斯坦布尔协议框架内展开谈判,只要乌克兰愿意重返对话桌。

同时还暗示,俄罗斯与中国的紧密结合虽有当下的牢不可破,可若放眼更远的未来,转向也未必没有可能。

这番预言迅速引发国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他身处俄罗斯的“联盟国”体系之内,却又时常展现出某种精明的外交活跃度。



白俄罗斯几乎90%的能源依赖俄方,但也在2024年对华贸易额里取得了23%的增长,这份两头下注的派头,让卢卡申科的每次表态都颇具试探意味。

在2020年的白俄大选风波中,他严重依赖普京的撑腰,但近年来又加大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力度,希望在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互动中寻找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卢卡申科曾是1991年苏联解体时唯一投反对票的人,他对联盟瓦解、利益分割和大国地缘博弈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他一直维系着对俄的友好姿态,却也在国际舞台上保留一定的操作空间。



有人将其称为“苏联守墓人”,也有人怀疑他是不是在不断测试普京的外交耐心。

可对卢卡申科本身而言,他需要在北京和莫斯科这两大支点之间寻求一种更灵活的平衡,从而确保白俄罗斯不被西方向大火之中再度推去。

二、中俄“压舱石”何处最牢?

任何说“大国同盟可能生变”的言论,都没法跳过经济和军事这两块关键基石。

2024年俄对华能源出口占其总出口的72.8%,与中国签订的天然气、石油长期供应协议动辄覆盖到2050年,合同合同总额逾4000亿美元。



中俄管道铺设的速度也在加快:远东天然气管道提前完成输气目标,北极航线合作增强了俄罗斯资源开发的信心,双方对美元化体系的依赖程度正被本币结算逐步挤压。

这些都意味着,如果美国试图在能源上打破中俄的结合点,难度会很大,因为双方早已在此领域凝成一个紧密整体。

2024年中俄贸易额攀升至2448亿美元,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59.2%,更在华为与小米智能手机销量上占据俄市场的大半江山。

而俄方也通过对华原材料、大宗商品输出提升了财政收入。



过去几年,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损失了大笔外汇和欧盟市场机会,但与中国的贸易却扩容明显。

本币结算比例在2024年冲到65%,人民币在俄储备里跃居首位,这一去美元化进程显示两国并不是只谈理想,而是在细水长流地建立更牢固的共同利益。

军事上,2024年的“北部·联合”演习让人见识到双方协同作战能力的进一步突破。

中俄首次实现空警-500与俄制苏-30SM的数据链互通,这听上去或许有点技术流,但对协同指挥、信息共享来说是极大的质变。



俄方甚至将RD-180火箭发动机技术与北斗应用进行交换,进一步扩大北极航道巡逻的频率。

所有这些细节,都拼成中俄在安全领域彼此支持的一道防火墙。

三、美国重启“联俄制华”剧本

美国的离间术,本质是“各个击破”的冷战式套路。

1972年尼克松以“联中抗苏”一举改变大国政治版图,如今特朗普在就职后,也想复制这一模式,只不过对象反了过来——试图“联俄制华”。



他大张旗鼓任命鹰派的沃尔夫兹为国家安全顾问,一面酝酿俄乌对话,一面不忘在背后向莫斯科示好,想让俄方在地缘竞争中远离中国。

但历史往往不会简单重复。

首先美俄间固有的结构矛盾难以轻易化解。

北约的东扩仍在继续,芬兰与瑞典接连加入让俄西北边界逐渐绷紧;美国对欧盟出售液化天然气打碎了俄罗斯在欧洲市场的传统优势;乌克兰问题也陷入僵局,俄方坚持基于伊斯坦布尔协议来谈,但美方却强调俄罗斯必须先行撤军。



这意味着,普京无论如何也不会在美国的“橄榄枝”里找到真正的战略舒适空间。

其次中俄在国际场合常常出现“双常任理事国否决权同盟”,也难让美方拿到离间的关键音符。

上合组织扩容、金砖开发银行发放基建贷款,皆是中俄联手应对制裁的举措。

两国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再度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借此表明他们并没兴趣被美国分而化之。



换言之,特朗普或许有心重复尼克松当年的辉煌,但世界局势已经不同,俄罗斯眼下更需依赖东方资金和市场来破局。

四、普京的底线、白俄罗斯的算计与未来的悬念

普京对东方的倚重并非暂时心血来潮,一方面俄远东开发迫切需要中国投资。

2024年该地区GDP的32%都来自对华贸易,黑河跨境索道以及公路大桥陆续通车后,俄方运输能力更加畅通。

在西方多轮制裁下,中国市场成为俄罗斯经济复苏的重要支点,他甚至把“俄中深入合作”上升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战略。



另一方面,俄罗斯对西方已有了永久性不信任感。

上一次俄方“亲西方”尝试大概还是在叶利钦时代,未来很难再回头。

乌克兰危机让俄罗斯国内形成普遍的对美对欧心寒情绪。

俄智库的民调显示,76%俄罗斯民众视中国为最可靠伙伴;对美国和欧洲抱有幻想的人,比例仅剩个位数。



但卢卡申科的那句“俄罗斯可能会背弃中国,却绝不会是现在”也不是凭空而来。

他想暗示的是:大国关系从来都有阶段性利益。

倘若美国在对俄制裁上彻底松手,还能保证俄方在更多领域得到实际好处,确有理论上的“转身”可能。

但横在那儿的乌克兰危机、北约扩张、大量制裁,以及对中俄现有经济纽带的难以拆解,都让这份假设难以落地。



最要命的是,美俄曾经的互信基础已几乎耗光,普京和特朗普之间也不大可能培养出当年尼克松-布热津斯基那般灵活的冷战手腕。

因此当卢卡申科放出这样的话,其实既是想提醒北京别把俄罗斯看作“无限忠诚”的伙伴,也是在对莫斯科释放某种信号:如果俄最终有朝一日转向,他也希望白俄罗斯能提前做好斡旋或腾挪空间。

白俄本身在欧亚经济联盟内角色独特,既离不开俄的安全护盾,也需要中国来拓展新能源、机械制造等经济新路。



卢卡申科此刻发声,一来彰显他的外交活跃度;二来想测测普京、北京和华盛顿的温度。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中俄关系拥有扎实的利益纽带,并非一纸口号所能瓦解。

无论是2024年贸易额突破2448亿美元,还是北极航道的联合巡逻,都在说明两国往往是在最紧要的时刻形成合作默契。

单靠外部的劝诱或打压,很难即刻爆破这块“压舱石”。



结语

当我们看到卢卡申科那句“俄罗斯最终或许背弃中国,绝不会是现在”,不必被它的危言耸听吓到,也不该盲目否定它背后的警示意义。

国际关系历来看重利益,也遵循着历史的惯性割裂难。

美国想复刻当年的“联俄制华”,在现有条件下恐怕难见成效;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地缘政治的复杂多变,更不能忘了大国合作背后的脆弱面。

这场局势仍在演进,暗流尚未平息。



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在保持警醒的同时,也要看到——利益纽带、文化互信、国际环境,正共同编织出一张庞大的合作网络。

当危机来袭,这张网能否撑住,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