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这还不叫信任,那就不知信任为何物了。
1
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斩杀后,荆州之地就被曹魏和孙吴瓜分,蜀汉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蜀汉从高歌猛进北伐,到损兵折将丢城弃地,似乎只在一夕之间。
刘备面临一个选择,是固守益州一隅之地,还是夺回荆州。
固守益州早晚要被鲸吞蚕食,夺回荆州才是最优选。
而谁去征讨东吴,这又是一个问题。
关羽、张飞、黄忠都已经去世,马超病的要死,赵云没有独自承担大兵团作战的经验,魏延初出茅庐,此时还要承担镇守汉中的任务。
而诸葛亮,从出山到入蜀,一直着重于战略规划和署理内政,没有独自领兵作战的经验,此时的他还没有显现出卓越军事统帅的迹象。
刘备放眼四望,也只有自己能领兵东征孙吴。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备是当时蜀汉仅存的能独自领军作战的统帅。
而刘备此时刚刚登基称帝,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御驾亲征,还能够提升军队士气。
有皇帝亲征的属性加成,东征孙吴的胜率才更有胜算。
所以,刘备毫不犹疑的选择了自己亲征。
诸葛亮不是不能带兵,只是还没到那个地步,等到刘备驾崩后,时势所迫,逼着诸葛亮既做萧何又做张良和韩信。
诸葛亮就成了蜀汉唯一一个适合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统帅。
2
刘备御驾亲征期间,蜀汉需要一个综合能力最强的人留守。
这个人既要负责安定后方,也要负责后勤供应,还要负责防御北方的曹魏偷家。
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
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个评价不尽客观,但“理民之干”确实实至名归。
有诸葛亮坐镇后方,蜀汉后方必定安定,而且还能源源不断为前线提供军需粮草和兵源。
诸葛亮这个大管家干这件事算是“杀鸡用了宰牛刀”。
而这个坐镇后方的大管家必须绝对忠诚,让在外出征的君主绝对信任。
诸葛亮的忠诚早就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从隆中对到入蜀建国,刘备和诸葛亮已经相处了十四个春秋。
十四个春秋,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相知相守,同甘共苦,早就超越了普通君臣之间的情谊。
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早已和关羽、张飞一样,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刘备对诸葛亮绝对信任,可以把身家性命托付给诸葛亮。
无独有偶,在曹魏这边,也有君臣相知的案例。
在一开始,曹操对荀彧也十分信任,曹操领兵出征期间都是荀彧留守后方,负责后勤供应。
等到曹操想称公称王时荀彧坚决反对,二人之间就生了嫌隙,曹操就不再信任荀彧,而是带着荀彧一起出征,防止荀彧在后方搞事。
而刘备和诸葛亮从未生过嫌隙,他俩的情义要远超曹操和荀彧之间的情义。
所以刘备让诸葛亮留守后方,是足够的信任,和汉初高祖刘邦留萧何坐镇后方一个道理。
3
按照蜀汉集团当时的情况,最强的两个人,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他俩只能分头行事。
刘备亲征,诸葛亮坐镇后方,这是最佳配置。
刘备何尝不想带着诸葛亮一起出征,有军师这个智囊在,刘备怎能败给陆逊这个黄口小儿。
当年征汉中,刘备尚能带着法正出征,诸葛亮坐镇后方,现在法正已去世,刘备已无人可带。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胜败只在一念之间。
整个蜀汉集团,也唯有诸葛亮能够把握战场形势,随机应变,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
倘若诸葛亮在夷陵战场,定能及早发现疏漏,及时弥补,虽不至于大胜,也不至于大败。
夷陵之战是继荆州之战后,再一次损兵折将,让蜀汉国力元气大伤,蜀汉也因此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个。
可惜诸葛亮只有一个,他不是孙悟空,拔根汗毛变一个诸葛亮出来,一个留守后方,一个随军出征。
人到用时也恨少,刘备在夷陵大败后,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夷陵之战也耗尽了刘备的元气,在白帝城,刘备将刘禅和整个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
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应该不是惺惺作态的试探,而是奋斗一生无功后心力交瘁的真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