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浦东新区祝桥镇的上海东站,不仅承担国铁功能,同时服务市域铁路和航空功能,将成为连接全球的世界级交通枢纽。上海东站站前区作为站城空间的核心区域,无疑将成为八方旅客踏入上海的首个瞩目焦点。
在该项目中,AECOM聚焦于高效整合高铁、市域铁路与航空资源,优化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交通效率与城市经济活力的双重提升:
构建高效立体交通枢纽:
AECOM依托“空铁联运”基础设施,尝试采用创新的叠场式布局,打造“下快上慢”的紧凑型立体城市空间与复合用地体系,以提升用地效益和换乘效率。
变客流为城市生长动力:
地上地下空间结合实现铁路与空港的快速切换,铁路上盖与周边布局立体街区式混合功能,形成集国际交往、商务合作、休闲消费的活力目的地,将每年逾4000万抵离客流转化为临空经济新质发展动力,推动浦东机场地区成为国际空铁枢纽城。
距浦东国际机场约30公里的临港航站楼枢纽片区,致力于在资源自由流通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成为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沿用上海东站项目中提出的立体交通枢纽综合体概念,AECOM整合政策、产业、生态、数字技术、交通工程、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轨道运营等专业资源,通过分层差异化与运营一体化的空间设计,打造出连接浦东机场航站楼且境内关外、空陆一体化的“自由天空城”,为临港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提供了可能实现的技术路径和空间模式。
既分又合的空间设计:
AECOM对境内和关外区域进行了创新性的立体分层模数化设计,打破了传统物理围网的限制。通过平台下夹层引出的高架人行连廊,结合数字科技,旅客可以轻松进出关外区,实现了区域内无缝衔接与高效流通。
陆空兼容的航站楼:
城市航站楼的主体建筑位于两港快线站厅上方,分别与空侧、陆侧站厅一体化衔接。两港快线空侧车厢直连浦东机场国际航站厅,旅客无需办理入境手续即可完成值机、行李托运,实现“上车即入境”的无缝衔接境内关外区。陆侧车厢与市区线“零换乘”,可实现15分钟抵达上海东站,30分钟通达上海中心城区。
依托东方枢纽中上海东站和浦东国际机场国际、国内客流交汇优势以及中转客流资源,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设立旨在打造高度便利的国际商务交流合作平台,深化推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服务更加主动开放的国家战略。
基于上海东站和临港航站楼项目的实践经验,AECOM对区域级门户枢纽的发展框架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相关理念落位于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
同时,为了支撑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功能变化和持续生长,AECOM拒绝简单复制国际范式,而是从江南地域的文化脉络中提取设计灵感,打造了具有弹性适配性的空间结构。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还融入了本地文化特色,使东方枢纽商务区成为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化芯片”。
“弹性可变、可生长”模式:
在“境内关外”的背景概念下,商务合作区以“大监管-小分舱”模式实现“功能-政策”分区,保证政策创新与空间形态的深度耦合。与此同时为不同的功能集群(云舱)设计主题化的分区场域,参考江南人居环境的人-水-城的空间尺度关系,融入江南庭院的格局特点,通过立体慢行和开放空间系统,构筑无界流动的场域。
绿色“东方韵味”, 现代“海派意境”:
商务合作区的设计基于自然的水文肌理,结合东方园景手法,塑造蜿蜒的水系形态和多样的开放空间,与建筑有机糅合,实现院落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在高密度街区中创造舒展的自然呼吸场所。触手可及的自然开放空间叠合连廊与平台体系,打造立体多维的交互空间,营造多元交融的活动场所,实现立体漫游、步移景迁的新派庭院趣味。
在上海大浦东的一系列项目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
交通枢纽需超越“运输工具”角色,成为政策创新、资源流动、文化共生的超级接口和推动城市升级发展的关键引擎;
城市设计不仅是一种空间美术技法,更是通过多专业协同,将城市政策和战略解码为可操作的空间语法与辅助决策工具,同时实质化经济与社会效益;
本土性绝非符号堆砌,需用当代手法转译地域基因,让传统智慧赋能未来城市。
从上海东站的“长三角国际荟客厅”,到临港的“自由天空城”,再到东方枢纽的“国际合作无界城”,AECOM 持续以全球视野与本土智慧,助力大浦东书写新时代的“上海答卷”。在这里,每一次出发都连接世界,每一次抵达都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