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入门三步,便知此宅吉凶祸福。"
这是《黄帝宅经》中的一句古老谚语,千百年来流传在懂行人口中。明朝杨筠松《撼龙经》亦有云:"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一座宅院,自有其灵性,其中蕴藏的玄机,直接影响着居者命运。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坐法论》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开元年间,有位叫杜明远的尚书,朝中显贵,家财万贯,却突然家道中落,妻离子散。后遇一位道号"一窍子"的道人,只在其宅中踱步三遭,便道破天机:"宅门直冲官道,气口为杂物所阻,后院不聚生气,此宅伤人败财。"依其法调整后,不出三月,杜府转祸为祥。
"古人诚不我欺。"清代风水大师刘伯温曾感叹,"入宅看三处,便知百年兴衰。可惜世人只重外观,不察内里,忽略了最关键的第二点,难怪终身难聚福运。"
到底何"入宅三步"?这三步又藏着怎样的玄机?其中第二点为何常被九成九的住宅忽略?且听我道来…
大唐贞观年间,长安城东三十里外的山脚下,有一处名为"颐和山庄"的宅院。此宅依山傍水,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原本应是风水宝地。主人赵鸿远曾为朝中户部侍郎,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被贬出京,带着满腹才华和一身清傲,定居于此。
刚搬入新宅那年,赵府上下欢声笑语,家业兴旺。赵大人精通诗词歌赋,常在园中吟诗作对;夫人贤淑大方,管理家务井井有条;长子聪慧好学,小儿活泼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赵大人更是满心期待能在此地过上闲适的归隐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三年过去,赵府宛如蒙上了一层阴影——长子原本才高八斗,却在府试中连连落榜,如今卧床缠绵,咳血不止;次子原本活泼机灵,如今却变得暴躁易怒,夜夜噩梦惊醒;赵夫人更是忧思成疾,头痛不断,需以浓茶和草药方能勉强支撑日常;就连赵大人自己也常感心烦意乱,书也读不进,字也写不出。
这日,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赵大人站在庭院中央,望着这座曾让他寄予厚望的宅院,不禁长叹一声。正在此时,府中门子来报:"大人,青城山青林道观的张真人到访。"
赵大人闻言一惊。这张真人乃当世高道,精通《周易》《黄帝宅经》,更得道家真传,向来深居简出,极少外出访友。他今日突然到访,莫非有什么玄机?
"快请!"赵大人整理衣冠,亲自到大门相迎。
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道士缓步而来,一袭青色道袍随风轻拂,手持拂尘,目光如水,宛如谪仙临尘。
"赵大人,别来无恙。"真人微微一笑。
赵大人连忙行礼:"有失远迎,真人大驾光临,蓬荜生辉啊!"
真人摆手道:"无需多礼。贫道路过此地,感府上气不畅,特来一访。"




赵大人心中一震,勉强笑道:"真人慧眼如炬。家中确实诸事不顺,长子病榻缠绵,次子夜不能寐,夫人头痛不已,下人也频频离去......"
真人目光如电,扫过庭院四周,轻轻颔首:"入宅有三步,观之便知吉凶祸福。赵大人若信得过贫道,不妨让贫道一观。"
赵大人如遇大赦,连忙应允。真人随即踱步入院,目光四下游走,神情凝重。府中众人簇拥跟随,如候诊之人等待医者判断生死。
真人行至宅院正中,站定后深吸一口气,缓缓道:"第一步,观山向水。"
他指向远处青山:"山为靠,水为财,山主安定,水主流动。此宅坐北朝南,靠山面水,原本极吉。"又指向大门前的道路:"然而,门前道路直冲宅门,如利剑直指咽喉,乃大忌讳。"
赵大人惊讶不已:"此宅建成多年,怎会有此疏漏?"
真人解释道:"当年修筑时,此路尚弯曲盘旋。三年前,官府修路,将弯路拉直,导致直冲而来,破了宅院原有格局。你府中诸事不顺,恰始于三年前,对否?"
赵大人一惊:"确实如此!那年修路后,家中渐渐不顺......"
"然而,"真人轻轻摇头,"单凭一步难断吉凶。请随我来。"
众人跟随真人步入正厅。只见真人目光如鹰隼般犀利,在厅堂四周游走片刻后,突然指向一角:"第二步,观气口生死。"
"气口?"众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赵大人心中一动:"莫非是门窗之类?"
真人点头:"不错。气口乃宅院纳气之处,如人之口鼻,关乎一家生气旺衰。气旺则人旺,气衰则人衰。"
真人走到厅堂一角,指着一处几乎被书架和杂物完全遮挡的窗户:"此乃正厅主气口,理应敞亮通风,却被重物堵塞,气息不通,宛如人之呼吸受阻。"
赵大人不由自主地走近察看,只见那窗户尘封已久,窗纸破损,窗框上还有蜘蛛结网。他恍然大悟:"三年前,我在此摆放书架,觉得采光更好......"
"还有此处,"真人又来到庭院一角,指向一处荒废的小水池,杂草丛生,落叶满布:"此处本是宅院纳气引水之所,理应活水流动,生机盎然,却变成死水一潭,杂草遮掩。水为财,水死则财败;水浊则运衰。"
赵府管家在一旁惊呼:"老爷,那水池确实是三年前因无人打理,渐渐荒废的!"
真人意味深长地看着赵大人:"世人筑宅,九成九都注重外观尺寸,却忽略了气口生死。气口乃宅院之肺,肺不能呼吸,人岂能长寿?宅不通气,福运岂能长存?"
院中众人如梦初醒,纷纷点头。
赵大人抱拳问道:"那第三步又是什么?敢请真人明示。"
真人微微一笑,继续在宅院中踱步,时而低头察看,时而抬头远望,宛如寻找什么重要之物。
最终,他来到后院一处僻静之地,伸手感受微风流动,面色凝重:"第三步,观藏风聚气。宅院如同人体,需要气血流通却不可漏失。藏风则气不散,聚气则福不泄。"
他指着后院一处角落:"此处煞气过重,五行失衡。"又指向另一侧:"这边漏财泄气,不聚福祉。"最后看向中庭:"院中格局紊乱,气脉断裂,导致家中阴阳失调,故而灾祸频生。"
赵府上下闻言,面色大变。赵大人更是额头冒汗,声音颤抖:"真人,依您看,这宅院可还有救?我等是该迁居他处,还是尚有挽回之法?"
围观众人也屏息以待,生怕错过真人一字一句。
真人目光深邃,看了看天空中飘过的云,又看了看地面上的落叶,轻轻叹了口气:"入宅三步已观毕,吉凶祸福已可知。"
他转向赵府上下,缓缓道:"此宅确有不妥之处,但并非无可挽回。若要详解根本之法,还需—"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马蹄声,赵府次子赵明远策马归来。他翻身下马,神色凝重地走入庭院,额头隐有青筋浮现。
赵大人见状,连忙迎上前去:"明远,你这是怎么了?"
赵明远苦笑一声,躬身向真人行礼后道:"刚从城中回来,途经石桥时,坐骑突然惊惶不安,差点将我掀下桥去。这已是近来第三次出行遇险了。"他环顾四周,见众人神情各异,不禁疑惑:"父亲,府上来了贵客?"
"这位是青城山张真人,"赵大人解释道,"适才正为我们解析宅院吉凶之道,说是入宅有三步便可知祸福。已点明山向水势和气口生死的关键,正要说到第三步藏风聚气的奥妙。"




赵明远闻言,眼前一亮:"原来如此!难怪我们家近年诸事不顺。恕晚辈冒昧,不知我频频遇险,可与这宅院格局有关?"
真人目光如水,在赵明远身上流转片刻,若有所思。他轻轻踱到赵明远身边,伸手在空中虚划,仿佛在感知什么。
"命与居,本是一体。"真人缓缓道,"你常在申时出门,行走坤位,恰与宅中阴阳失衡之处相冲,自然多遇险阻。"
"真人慧眼如炬!"赵明远惊叹道,"我确实常在申时出门,因那时城中人少,便于行走。不知这宅院之患,可有化解之法?"
赵大人也急切地望向真人:"是啊,真人,依您所见,这宅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那第二步所言的气口,为何被世人普遍忽视?"
真人深吸一口气,看了看天色,沉声道:"宅院三步,看似简单,实则玄机无限。尤其是第二步观气口,乃是住宅气脉流通的关键,却常被世人忽略。"
他指向被杂物堵塞的窗户和荒废的水池:"气口不通,如同人体阻塞,百病生焉。你家气口淤滞已久,怎能不有灾祸?若想改变现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