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乡村文体活动频频带给人们惊喜。从“村晚”“村超”到“村歌”“村T”,乡村古朴的田园风情里多了时尚,更多了人气。“村”字号不断“出圈”,折射出的是文旅融合发展带给基层文化生态的巨大变化。

群众喜闻乐见、游客纷至沓来,看重的是“村”字,点赞新时代“村”字背后的独特人文。晚会、体育比赛常有,舞台、T台不难搭,“形似”容易,但要做到“神似”、保持“村”的特色,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新颖的表现形式。形神兼备才能产出以景动人、以情留人的“村”字号。

当前,不少乡村将文化与农业、体育融合发展,将民族艺术与民俗节庆、农耕劳作结合并形成新品牌,推动乡村文旅服务升级的同时,带热了乡村旅游,也反哺了乡村文化建设。一些乡村将旅游景区作为文化活动、体育运动的新主场,既丰富了游客体验,也提高了乡村的美誉度,成为乡村文旅的新增长点。还有一些乡村实现了乡村文化“走出去”,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

融合创新形式的涌现固然可喜,但“村”字号的生命力并不仅见于形式的层层衍生,更见于乡村文化内核的强大和乡村文化生态在新时代的发展。“村”字号一直也应该长久地以村民为中心、为村民服务,让乡村受益、促乡村振兴。如贵州的侗族大歌,当地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让村民共同参与传承这项非遗,更重要的是守护村民的精神家园,为乡村注入灵魂。

当年轻人在侗歌传承中找到归属感,当游客在民族文化体验中找到共鸣,“村”字号便成为一条坚韧的情感纽带。当外出打工者因“村”字号的兴起而找到返乡的路径,当外乡人扎根融入当地生活变成新村民,当非遗传承人、返乡青年、村民、游客共同构成服务主体,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角色融合,“村”字号所显现的凝聚人心、聚合人才、带动就业的功能,比一般的投入和产出更具长远价值。

乡村文化建设需要超越简单的资源输送,通过搭建互动互联的文化生态系统,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活”在乡土之中。同时,业界也应注意,乡村文化服务的短板,不应简单归结为资源的匮乏,而应深思供需的结构性匹配,从乡村最具本土味、最有群众基础的资源出发,从村民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服务的需求出发,搭建灵活且有序的供给链条和反馈机制,真正做到资源配置跟得上“村”字号的迭代速度。

如今,“村”字号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强,村一级文旅融合的脚步越迈越大,通过系统搭建和制度创新激活文化基因,每个乡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更多人会在乡村找到美好生活的落脚点。

一个“村”字,气象万千。

2025年4月12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村”字号频“出圈”,关键是写好“村”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