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情节皆为虚构,人物、地点、事件是基于艺术表达的创作,与现实无关。所用图片并非真实人物影像,仅作辅助叙事。本文借虚构故事传递积极价值观,呼吁读者遵纪守法,弘扬友善、正义等正能量,共建和谐社会。

"冻死了?大冷天的怎么会在街头冻死呢?"张大妈惊讶地问道。

医院太平间外,几位老人聚在一起,脸上写满了悲伤和难以置信。

"李老头可是咱们小区最有钱的老人了,退休金加上补贴,每个月有七八千呢!"王叔叹了口气说。

"那他咋会冻死街头啊?不是有个侄子常来看他吗?"刘婶拉了拉围巾,语气中带着疑惑。

就在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从太平间里走了出来,脸上没有丝毫悲伤,只有一丝不耐烦。

"李建军,你叔叔冻死街头,你怎么一点都不伤心啊?"赵大娘站出来质问道。

李建军皱了皱眉头:"老人家年纪大了,糊涂了,自己跑出去的,能怪谁?"

"你这个畜生!"赵大娘哭喊着,被其他几位老人拉住。

"先不说这些了,李老头的丧事怎么办?"王叔问道。

李建军掏出计算器按了几下:"太平间一天200,火化费2000多,再加上骨灰盒..."

"老天爷,你还算计这些?那可是你亲叔叔啊!"张大妈气得直发抖。

李建军冷笑一声:"算得清楚点不好吗?"说完,转身离去。

几位老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愤怒和悲伤。

"这世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刘婶摇着头说。

要了解这一切,得从李老伯的故事说起。

李德福今年94岁,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

五十年前,他最好的战友张国强在战场上牺牲了。

临终前,张国强拉着李德福的手说:"老李,我媳妇兰芝就拜托你了。"



李德福含着泪答应了战友的遗愿,回国后便照顾起张兰芝来。

"德福啊,你应该再找个伴儿。"村里人常这么劝他。

李德福总是摇摇头:"我答应了国强,这辈子就照顾嫂子了。"

他和张兰芝住在同一个院子的两间房里,相互照应着,却始终保持着清白的关系。

李德福省吃俭用,甚至连一包好烟都舍不得抽。

"图啥啊?"战友们问他。

"老了没人管,得留点钱养老啊。"他总是这么回答。

每个月的工资和补贴,他都存进了银行,几十年下来,存款已经不少了。

李建军是李德福弟弟的儿子,年轻时一直在外打工,很少回来看望叔叔。

直到三年前,李建军突然回到了家乡,频繁来看望李德福。

"叔,您这么大岁数了,该有人照顾啊。"李建军笑着说。

李德福知道侄子在城里买了房子,有了稳定工作,心里很为他高兴。

"叔,您和张嫂也上了年纪,不如搬到我家去住吧!"李建军热情地邀请道。

李德福摇摇头:"我和你张嫂都习惯了这里,就不去了。"

张兰芝也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李建军表面上很理解,却三天两头地来看望,为两位老人带来生活用品和好吃的。

渐渐地,李德福对这个侄子有了好感,觉得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去年冬天,张兰芝因病去世了。

送走了相伴半个世纪的老人,李德福整个人变得消沉起来。

"兰芝啊,我对不起国强,没能照顾好你..."他常常自责。

这时候,李建军更殷勤了,每周都来看望李德福,还帮他打扫房间。

看到侄子这么孝顺,李德福心里很感动,把他当成了亲儿子一样。

"叔,您一个人住太孤单了,搬到我家去住吧,我和媳妇好照顾您。"李建军再次提议。

这一次,孤独无依的李德福同意了。

搬到侄子家后,李建军和媳妇王芳一开始对他很好。

三餐按时,药也按时吃,李德福觉得自己遇到了好人家。

但好景不长,搬去没多久,李建军的态度就开始变了。

"叔,您每个月退休金和补贴有八千多,这么多钱存在银行卡里也不安全。"李建军一天对他说。

"要不您把卡给我保管吧,您要用钱随时跟我说。"

李德福犹豫了一下,但想到是自己的亲侄子,就答应了。

从那以后,李建军每个月都会把李德福的退休金和补贴取出来。

一开始,李德福要钱时,李建军还会给他一些。

但慢慢地,李建军给的钱越来越少,李德福问起时,他总有各种理由搪塞。

"叔,现在物价高啊,您住在我家,吃喝拉撒都要钱啊!"

李德福听了很难过,但也无话可说。

小区里住着李德福的老邻居赵大娘,她发现李德福最近消瘦了很多。

"德福啊,你怎么瘦成这样了?在侄子家过得不好?"赵大娘关心地问。

李德福摇摇头:"挺好的,挺好的。"但眼神却很躲闪。

赵大娘心里有些不安,便经常去李建军家探望李德福。

每次去,都能听到李建军和李德福的争吵声。

"您就知道要钱!我还有一家子人要养呢!"李建军的声音很大。

"那是我的养老钱啊..."李德福的声音却很微弱。

赵大娘很担心,便把这事告诉了小区里的其他老人。

"我听说李建军还劝李老头卖房子呢!"王叔在小区门口的长椅上说道。

"那可是老李几十年的心血啊!"张大妈惊讶地说。

"据说房子都过户到李建军名下了。"刘婶摇摇头说。

几位老人决定去看看李德福,但去了好几次都吃了闭门羹。

"我叔叔身体不好,不方便见客。"李建军总是这么挡在门口说。

同一时间,李德福的老战友们也发现他很久没参加退伍军人聚会了。

"老李去哪了?怎么好几个月不见人了?"老战友王大山问道。

"听说跟侄子住去了。"有人回答。

几位老战友决定去李建军家看看。

当他们去到李建军家时,却被告知李德福不在家。

"我叔叔住到乡下老家去了,那边空气好。"李建军解释道。

老战友们半信半疑,只好离开了。

三天后,王大山在公园的长椅上发现了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

"老李?真的是你吗?"王大山惊讶地问道。

李德福抬起头,眼神空洞:"大山啊..."

王大山赶紧扶起老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不是跟侄子住吗?"

李德福哽咽着说:"建军...他把我赶出来了..."

原来,李德福发现自己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便向李建军要钱。

李建军翻脸不认人,把李德福赶出了家门。

"我的退休金、补贴、存款,还有房子...都被他拿走了..."李德福哭着说。

王大山怒不可遏:"走,咱们去找他理论!"

几位老战友气势汹汹地来到李建军家门口。

"李建军!把门打开!"王大山砸着门喊道。

李建军开了门,但只露出一个缝:"有事吗?"

"李德福是我们的老战友,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他?"



李建军冷笑道:"家务事,不用你们管。"说完就关上了门。

老战友们无奈,只好带李德福去了王大山家暂住。

"老李,别担心,我们会帮你讨回公道的!"王大山安慰道。

李德福摇摇头:"算了吧,他是我唯一的亲人啊..."

一周后,北方突然降温,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几度。

李德福趁王大山不在家,偷偷溜了出去。

"我得去建军家看看,也许他会让我回去住..."李德福自言自语道。

天很冷,李德福穿得不多,走得很艰难。

到了李建军家楼下,他颤抖着按响了门铃。

"谁啊?"是李建军的声音。

"建军,是我,你叔..."李德福虚弱地说。

"滚!别再来烦我!"门内传来怒吼声。

李德福站在寒风中,泪水冻在了脸上。

他拖着步子,慢慢走向小区外的公交站。

那一晚,气温降到了零下20度。

李德福坐在公交站的长椅上,慢慢失去了知觉...

第二天早上,环卫工人发现了李德福的遗体。

"可怜的老人啊,这么冷的天..."环卫工人叹息着报了警。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小区。

"李老头死了?怎么会这样!"

"听说是冻死的!在公交站那!"

"那不是他侄子害的吗?"

大家议论纷纷,都把矛头指向了李建军。

李德福的遗物中,有一本日记本。

上面详细记录了他如何被侄子一步步骗走了积蓄和房产。

"今天建军说银行不安全,我把存折给了他..."

"建军说要把房子过户给他,这样可以帮我省税..."

"我问建军要钱买药,他说没有了..."

最后一页写着:"张国强,兰芝,我来陪你们了..."

赵大娘把日记交给了警察,警察立案调查了李建军。

但因为李德福生前把钱和房产都自愿给了李建军,法律上很难认定这是诈骗。

李建军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还振振有词:

"我叔叔自己要给我的,我照顾他这么久,花费也不少!"

这话惹怒了整个小区的老人和李德福的战友们。

李德福去世后的第七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什么。

上百位老人聚集在李建军家楼下,要求他出来面对。

"李建军,你良心被狗吃了吗?"赵大娘哭着喊道。

"出来!我们要讨个说法!"王大山带着几位老战友站在最前排。

傍晚时分,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李建军家的灯亮着,但他始终没有露面。

晚上八点,小区里的灯忽然闪烁了几下。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李建军家的灯突然全部熄灭了。

"怎么回事?停电了?"有人问道。

就在这时,一声凄厉的尖叫从李建军家传来。

"救命!谁来救救我!"李建军的声音中充满了极度的恐惧。

紧接着是砸东西的声音,像是有人在屋内疯狂地逃窜。

"他...他回来了!我看到他站在我床前了!"李建军的声音颤抖着,透过窗户传出来。

"是谁回来了?"下面的人面面相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

突然,一阵阴风吹过,小区的路灯闪烁不定。

李建军家里传来一阵低沉的声音,像是有人在低语,但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我的天!那是..."王大山指着李建军的窗户,手指不住地颤抖。



所有人都抬头望去,只见窗口似乎站着一个模糊的人影,佝偻着背,正对着屋内的李建军。

"是李老头吗?"有人惊恐地问道。

又是一声尖叫从屋内传来,然后是重物倒地的声音。

小区的保安赶来了,拿着手电筒上楼敲门,但无人应答。

"要不要报警?"有人建议道。

就在这时,李建军家的门突然打开了,一阵阴风从门内吹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