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婚”,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非常陌生的词汇。
这种婚姻模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婚姻,甚至取代了原本就非常简洁的“两头婚”。
而它的出现,昭示出很多家庭和夫妻之间的无奈,仔细剖析,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烧心。
向生存低头
根据网上给出的数据,在当前的上海,已经有大约15%的夫妻或主动或被迫地选择了干婚。
什么叫干婚?
虽然是大批量地出现在上海,但用我们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干结婚”,意思是“只结婚”。
夫妻双方在婚前婚后的生活上,基本没有差别。
两人可能根本不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也没有同居生活,钱也是各管各的,就像是大学情侣之间一样。
大家不再是交织的,而是平行的。
要问这种婚姻模式为什么会出现,最扎心的原因就是:新婚夫妻都不得不向生存低头。
谁不想整天在一起呢?但巨大的生存压力,让这些新婚夫妻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想一起生活,势必会有一方在生活、工作甚至是前途方面作出牺牲。
这就完美地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需求占据了主导位置,其他的高阶情感需求,都必然会被搁置。
以我自己举例,我是内蒙人,大学就在一起的男友是四川人。
我们都想要稳定工作,又难以凭借自己的本事在对方的家乡获得稳定工作并扎根。我们二人要想在一起,就需要有一个人失去一些东西。
我们想有个结果,也许干婚才是“最优解”,只是结婚,其他的还是保持现状。
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管,就是要整天腻在一起,那更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生存?
现在身强力壮找个工作倒是简单,以后呢?就这种话题我都不敢多想,想多了我身体都吃不消。
当我们这对普通的情侣也要选择干婚的时候,我给我自己的结论同样也是——向生存低头。
第25号宇宙的沉沦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叫“第25号宇宙”,如果让一个老鼠窝什么资源都不缺的话,最终这些老鼠会陷入“沉沦”。
表现为对任何事情都没什么欲望,也对生活没有任何积极性。
而当一个人什么都做了,却还是什么都没获得的时候,他也会“沉沦”,这就是当下社会最常见的现象——躺平。
在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看来,这些情况都可以用“低欲望社会”理论来概括。
有人怕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提前陷入低欲望的沉沦,有人是已经得到了所有想要的,最终迎来低欲望的结果。
低欲望也促成了现在普通人或者精英人士选择干婚的直接原因。
总的来说,他们没有那么多想要的了,婚姻、房子、车子提高了爱情和婚姻的成本,让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很难走到一起。
既然如此,索性就都不要了,只有钱攥在自己手里,能保证生活质量才是王道。
前几年超火的“两头婚”就是这样。
夫妻双方完全平等,男子不出彩礼,女子也不必被灌输“嫁过去就是男方家里的人”的思维;
生育与否全凭自己来决定,孩子可以随母亲姓,姥姥姥爷也以“爷爷奶奶”来称呼。
有些奇怪,但很公平。而干婚则是进阶版两头婚,没人牺牲,大家都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活着,经济负担也小了很多。
干婚的弊端
是的,虽然年轻人越来越多选择干婚,但这背后也是有很多弊端的。
比如依恋理论认为,亲密关系的维系依赖的是情感交互和安全感两大因素。
毫无疑问,干婚夫妻因为彼此交集不够多,甚至基本不怎么见面,双方长期缺乏深度交流;
这会逐渐形成“回避型依恋”,导致人的情感需求被压抑。
情感需求无法满足,会不会去索取其他的情感需求呢?
这是干婚夫妻之间最大的风险。
而要克服这种隐患,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之余,在自己的伴侣身上多用用心。
距离不见得会丧失安全感,但没有安全感的距离,一定会影响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曾警示:“若将爱视为交易,亲密关系终将沦为冰冷的契约。”
而干婚就是一种“契约婚姻”的体现。这也是干婚的弊端,让婚姻不再像婚姻。
至于如何解决,个人情感和选择,我们无法左右,但想让婚姻模式回归正轨,需要全社会的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