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二战中美国先后动员了超过1200万人参军,但是经过数年之后,到战争即将结束的1945年美国人的师级单位最多的时候也只有98个师,1200万人编制成98个师,这是不是有点儿奇怪啊?尤其是美国陆军的总人数达到了780万人,作战的师只有98个。如果你了解美国的作战体系就会明白,“少爷兵”这个称呼也不是空穴来风。



‬美国军队体系的建设

在该方面有三个因素制约着美军的一线作战人数。首先是火力密度和后勤需求的激增,在二战期间,美军单兵弹药消耗量是一战的三倍以上,而一个步兵师在作战中一天的炮弹消耗量就高达1.2万发,为了维持庞大的弹药消耗,需要一个庞大的弹药运输、仓储和维修体系。

第二点是技术装备的维护压力,在二战中美军一个师的武器装备数量多到不可思议,比如一个装甲师就配备149辆坦克,3800辆汽车,而负责维修这些机械的工作人员就高达4200人,而一个普通步兵师也装备有98辆坦克和1400辆汽车,说美国兵没有车就没有腿不是句玩笑话,他们真的是离开了汽车就不会走路了。

第三点医疗体系的复杂性,美国人历来都是比较重视人命的,为了最大可能保住前线士兵的生命,美军建立了四级医疗体系:战地急救站(30分钟内处理伤员),野战医院(两小时内进行手术),后方医院(24小时内专科治疗),本土康复中心(能做到在72小时内搭乘专机回国治疗),这一治疗体系需要的人数非常庞大,仅在欧洲战区的医疗部队就高达37万人,占到陆军总人数的4.5%。



‬美军全球布局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二战中美国的战场不局限于一地,他的战场全球到处都是,而且各个战场之间的跨度非常宽广,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后勤补给的供应难度,比如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建立了跳岛补给链,仅仅在1944年就向该战区输送了403万吨的物资,相当于每天1.1万吨,而为了保证这一供应,美军投入了1500艘运输船,200个中转站和120万后勤人员,这种岛屿接力的模式让后勤人员激增。

另外国内的工厂里边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陆军招募的,这些人员承担着本土兵工厂防护,武器装备测试,甚至有一部分人员直接参与到了武器装备生产中。除了武器装备生产,美国还在本土保留了庞大的战略预备队,总数达到了20个师。这些部队需要维持训练、装备和战备状态,仅仅训练体系就需要120所军校,500个训练基地和80万教官与行政人员。



此外战俘营管理(关押着超过120万轴心国士兵),本土防空(部署超过150万人的海岸警备队,从事后来看根本毫无必要)。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为何美国陆军的总兵力高达780万人,但是一线的直接作战兵力不到200万人,实在是美军的作战体系太过特殊,需要的非战斗人员太多。

不过非战斗人员多也不是没有好处,起码在运输效率方面美军是遥遥领先,每辆卡车日均运输效率是德军的三倍,这就是美军后勤体系的胜利。另外医疗方面美军更是断档式第一,美军的伤员存活率高达96%,而日军只有75%,最主要的差距源于前线急救站的“黄金一小时”原则和血库的全球调配。



‬在二战时期美军的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比例大概是1:2.5,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德军的后勤人员占比只有军队的40%左右,日军只有25%,而我军在当时只有10%左右。巴顿将军说过:“战争的胜利,80%靠后勤,20%靠战术”,如果是今天的战争,个人勇气和战术层面的部署已经并非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后勤保障,俄乌战争就是最好的例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