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是黄河滩区群众艰苦生活的写照。搬出滩区新建家园,曾是滩区群众渴望而难以企及的梦想。

2020年9月,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毛洼、王庄、西周楼、武西庄5个自然村的滩区群众,搬迁后就近筑新村台成立了六合新村,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而今,近5年时间过去了,新村有什么变化?群众过得咋样?4月11日,“行走黄河”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菏泽市六合新村。


走进六合新村,只见白墙青瓦,一栋栋二层小洋房错落有致地布局在新村台上。门前有绿化,街头有路灯,酒店、超市也不缺,小学、幼儿园、新村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城市社区该有的配套,这里基本都有。

“搬迁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真实写照,因为经济发展滞后,滩区的年轻人找对象都困难。”旧城镇周楼管区书记李常俊介绍,搬迁后,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环境好了,村民收入也多了。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滩区村庄搬迁后,走上了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李常俊介绍,从黄河滩区搬迁后,六合新村通过土地流转,将村里原来的闲置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种植业,并通过政策引导种植黄桃、中药材、蔬菜等。也有年轻人回家乡创业带动村民发家致富,还建起枕皮加工和地毯加工车间,村民不出村台就能打工挣钱。


在地毯加工车间,村民刘丽丽和10多位女工正在地毯车间,熟练地制作地毯。她们手掌上下翻腾,动作娴熟,时不时抬头看一眼满是数字编号的图纸,裁刀摩擦羊毛线的声音沙沙作响。

“这个工作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农忙的时候也不耽误农活,有时间就来车间工作。”刘丽丽说,地毯车间就在家门口,工作自由方便是最大优点,一个月也能有3000多块钱的收入。

地毯车间带动了周边2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也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毛编织工艺,得以再现生机。“我们的地毯产品非常受欢迎,卖到上海、深圳等地,还出口到迪拜、俄罗斯等世界各地。”地毯车间负责人杨效强介绍,前段时间,三个女工用一年时间织就的一张地毯,以28万元的价格卖到了巴黎。


如今的六合新村已今非昔比,滩区曾经的苦难已成为历史。在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起了鄄城黄河滩区迁建展览馆。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以上下同心完成黄河滩区迁建民生工程为主要内容,成为鄄城县传承滩区文化、百姓怀念铭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刘童)

黄河行纪|锂电新能源巨头为何频频加码鄄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