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姜妍
走进新加坡华人文化中心的一展区,映入眼帘的是贴有巨大的“你好”和“HELLO”字样的背景版,在关于其常设展《SINGAPO人》的引言中,策展方告诉参观者——“请相信我,这个展览与众不同”。日前,界面文化就跟随策展人曹世明体验了一把这个以介绍新加坡华族文化为目的的互动性展览。
历史:有融合也有碰撞
在入口处,曹世明让参观者们从玻璃槽中挑选一个喜欢的颜色的手环戴上,手环里植入了芯片,在机器上扫描手环后,便进入了回答问题的环节,通过几个问题的测试,关于参观者对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初始了解就在其中有了备案。
在第一个展厅中间位置的台面上,能看到三个立体的柱状体,展示了从1824年至1921年新加坡人口比例的变化,华族人口从31%增长并维持在75%左右。早期来到南洋的华人群体在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都感受到了文化冲击,比如这里的沿海地带经常淹水,人们需要住在高脚屋,一些食物也因为食材不同而衍生出新的种类。
刘世照家书的信封
展厅里有一封信,是1936年一位名为刘世照的工人在从广东潮安来到南洋务工后写给家人的家书。信中文笔文雅,还提及汇去了四元国币(应为当时的法郎)。
不同族群之间也会产生碰撞,当时的新加坡华族主要有五大方言群,分别是福建、潮州、广东、客家和广东。人们按照不同方言群在牛车水的不同地区居住,主要从事的工种也有差别,当地华族按照不同的祖籍、方言群等形成不同的会馆,相互扶持,但不同帮派间也会产生矛盾。在碰撞和融合中,华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也逐渐形成了新的特色文化,在生活的不同面向重新进行建构。
现状:新元素的产生
在新的文化产生的过程里,曹世明认为其中也有始终不变的内核,这就是华人文化里价值观的部分。包括了仁爱礼义廉耻等等,这些内核又是通过家庭进行传递。所以策展时他特意将其中一个展厅布置成了家的模样,家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关键词”,其中他最喜欢的是“爱”。这代表着广义的爱,可以是两个人的爱,可以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也可以是朋友之间的爱。在探索价值观的过程中,主办方也是努力增加了参观者的参与感与探索性,比如展厅中打造的家中壁橱里会藏着婴儿枕头,这个被新加坡当地华人叫做“臭臭”(因为婴儿从孩提时代开始使用,会用很久,带有很强的情感联结)的物品中也饱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情感。
在这一文化内核中,新加坡华族与当地其他多种族文化不断融合,产生出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在语言上,新加坡华语就和当地马来文进行了结合,逐渐有了一些新加坡特有的表达方式。像菜市场被叫做巴刹,优惠券会被叫做固本,货车则被叫做罗厘,还有新加坡特有的由建屋发展局建造的公共住宅则被称为组屋。
随着光阴的推进,新加坡华族的故事也被文娱领域的从业者用不用方式进行记录。比如新谣男歌手梁文福在《麻雀衔竹枝》这首歌中就写道,“我们这里是新加坡/我的童年在女皇镇过/一房半厅的组屋背后/小小的林子里/曾经是孩子们的窝”。
梁文福的歌词
成立于2017年的华族文化中心希望可以在继承和推广传统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保留和发扬新加坡独特的本土华族文化,以及促进各族群间的相互理解。回顾过往8年的工作,李仪文认为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需要人们的坚持。
《SINGAPO人》是华族文化中心于2020年推出的常设展览,定期会更新展览的部分内容,最近一次更新为2024年8月。在华族文化中心的交流与参观是2025年新加坡国际基金会记者采访计划的项目之一,今年的采访计划还包括了新加坡组屋游览、参观娘惹博物馆、与《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交流等多个活动,旨在多维度了解新加坡的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