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李敏的身体日渐虚弱,她的儿子孔继宁此时还在部队,李敏写了一封长信寄给远方的儿子,希望人在暮年,儿子能陪伴在身旁。

“母亲,我回来了……”

孔继宁离开部队,就像归巢的燕子那般,回到母亲的身旁。

因为这件事情,孔继宁被媒体们发现,大家都对毛主席的外孙抱有深深地好奇。



“孔先生,作为毛主席的外孙,你有什么感受呢?”

一名记者举着长长的话筒,一脸期盼地望着孔继宁。

“实话说,我对外祖父的印象不是很深,而且,这层身份在某些时刻,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

孔继宁说完这句话,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在记者面前的真情流露并非空穴来风,成为毛主席的外孙,有时候确实要担负比常人更重的责任。

心中的苦恼

孔继宁陷入短暂的沉默,记者们用关切的眼神看着他,过了一会儿,另外一名记者走到孔继宁的身边,对他说:

“孔先生,能和我们说说吗?”



孔继宁笑了笑,大方地说:

“这些事情只是我自己的感受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随后他闭着眼睛在脑海中快速搜刮了一遍,只能找到外祖父已经日渐淡化的身影。

因为孔继宁和外祖父待在一块儿时,他的年龄还十分幼小,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外祖父的容貌和声音已经渐渐消失在脑海中,只留下外祖父对自己的关怀,那种感觉还存于心中。

“我很怀念我的外祖父,并且十分尊敬他,这些年来一直以他为榜样。”
“但是成为主席的外孙,这也让我倍感压力,有时甚至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因为害怕别人好奇的目光。”

确实,毛主席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言,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提及他的名字,国人心中只有无限的怀念。



如果毛主席的外孙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他的身上自然也会带着“神圣的光环”,我们和他相处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带上一份尊敬。

这对于我们而言,只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已,是对毛主席以及他身边人的光环效应。

但对于孔继宁而言,这无形中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

“父母常常对我说,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身份,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打拼。”

孔继宁接着说。

虽然孔继宁的出身确实不凡,但是谨遵外祖父的教导,他的母亲李敏和父亲孔令华一直用朴素而严格的方法来教育他。



在孔继宁小的时候,也没有因为特殊的身份而受到优待,他和父母一起挤在民居房中,虽然面积小,但是好在是单位分配的房子。

“虽然房子小,厨房还需要和邻居共用,但是知足常乐嘛,我们的家庭温馨就好了。”

李敏常常一边做饭,一边和丈夫孔令华说。

除了住房之外,孔继宁的生活和其他小孩没什么不同之处。

他穿的衣服是最普遍的款式,麻布面夹棉的一件棉衣,他可以穿好几年,直到在抬起手臂时,袖子会一路滑落到手肘那里,这件衣服才会被扔掉。

在上学时,孔继宁也没有享受过专车待遇,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早早起床,每天等候在公交车站台前。



每当同学来打探孔继宁的家庭情况时,他总是摇摇头,一脸神秘地说

“不告诉你,这是一个秘密。”

但是,就算孔继宁时时提防,刻刻小心,也会有露馅的一天。

1976年毛主席离世,孔继宁身为毛主席外孙,需要前往北京吊唁,所以在学校请了一次长假。

没承想,就是因为这一次请假,让他的身份完全暴露。

等他从北京回来后,发现全班同学看他的眼神不复从前,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敬畏感”。

“你怎么了?”孔继宁戳了戳同桌,发现对方一直捂着嘴笑,如月牙般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自己。



“没想到,原来你是伟人的外孙,之前我还抢过你的橡皮擦,实在是太幼稚了。”同桌红了脸,开着玩笑说。

孔继宁这才知道,原来身份已经暴露,同学们都知道自己外祖父是毛主席的事情。

他无奈地摇摇头,看着同学们有意无意投来的目光,他只觉得有些不自在。

从那天之后,同学们对待孔继宁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和他说话时总是带着一份“尊敬”。

孔继宁也常常和同学们说,自己的外祖父虽然是毛主席,但是在其他方面,他和同学们一模一样,并没有什么优待或者特殊,请同学们用往常一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但是同学们的回答,让孔继宁始料不及,他们说:

“毛主席是我们最崇敬的人,请你也多体谅我们吧,这种反应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此后,孔继宁陷入一种深深的焦虑之中,他害怕自己会辜负亲人与同学的期盼,对不起“毛主席外孙”的身份。

所以他学习十分刻苦用功,事事以毛主席为榜样。

“我想成为一名军人,就像我的前辈那样。”

这是孔继宁的梦想,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一直在努力。

终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进行学习。



在学校中他一直保持低调行事,无论是穿衣还是吃饭都十分朴素,光从外表来看,谁能想到他是毛主席的外孙呢?

毕业之后,他立即投入工作之中,来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

在工作之中,他勤勤恳恳,十分用功,创造出优秀的工作成绩,被组织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

“我最怀念的还是童年的时光,虽然和毛主席相处的时间很短,但是我心中的火种是在那时候种下的。”

孔继宁回忆童年,想起毛主席的身影,嘴角不知不觉扬起一抹幸福的笑容。



温馨的童年

“我已经70岁了,还能官升一级!”

毛主席高兴极了,他控制不住地大喊,以此来表达心中的喜悦。

这一年是1962年10月27日,此时的毛主席正好虚岁70,新生命的诞生让他“官升一级”,直接升级成外祖父。

家中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新生儿的哭声,这个小生命的到来,无疑给毛家带来一份新色彩。

“父亲,你觉得叫他什么名字好呢?”

李敏抱着肉嘟嘟的婴儿,来到毛主席的面前。

沉思片刻,毛主席缓缓开口:

“叫做继宁吧,继承列宁的志向!”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曾写过一本书,名叫《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在这本书中,她是这样形容毛主席的。

“父亲特别喜欢小外孙,工作结束后第一时间就来看望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时不时逗他笑,时不时把他抱在怀里亲昵,就像所有老人那样,父亲也很喜欢自己的小外孙。”

毛主席虽然很疼爱外孙,几乎将所有空闲时间都放在他的身上,但是主席依旧保持自己的作风——他不允许任何人骄纵外孙。

有一天李敏抱着孔继宁在房间内走来走去,但无论她怎么哄怀中的小人儿,怀抱中的哭声一直不曾停歇。



无奈之下,李敏询问毛主席房间内有没有糖果。

有的。”毛主席抬眼看了看李敏,但是并未动身去拿糖果。

虽然感到疑惑,但是李敏仍顺着毛主席的眼睛望去,果然在书桌上看到一盒糖果。

她连忙走向前去,从糖果盒里掏出一颗四四方方,浑身透明的小方糖,塞在了儿子的嘴巴里。

“不要娇纵了小孩,一哭闹就喂糖,这不是好习惯。”

过了很久,毛主席才抬头,认真地对李敏说。



李敏这才知道刚刚父亲为什么不给自己递糖,原来是怕长此以往,外孙会养成任性的坏习惯。

“我明白的,父亲,请你放心吧。”

李敏一边说一边走向书桌,将刚刚打开的糖果盒轻轻合上。

等到孔继宁六个月时,他已经学会张开嘴巴牙牙学语。

李敏想起晚年孤独、远在上海的母亲,他抱着儿子和毛主席告别,只身来到上海陪伴母亲。

李敏的母亲贺子珍看到孔继宁,高兴得满脸都是笑容,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来了就好,来了就好,让我亲亲这小脸蛋,哎呀,真乖呢……”

贺子珍十分疼爱孔继宁,每天都把他抱在怀里摇啊摇,晃啊晃。

每次和孔继宁拍照时,贺子珍的脸上总是堆满和蔼的笑容,慈祥的眼睛望着自己的小孙子。

所以承受着两地牵挂的孔继宁,常常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奔波,同时也享受着来自两地的关爱。

日子就像这样一天天过去,孔继宁也到了会跑会跳的时候。

年纪虽然小,但是孔继宁的心思十分细腻,他发现外婆常常一个人倚在窗前,郁郁寡欢地看着天上的白云。



为了能逗外婆开心,他在外婆面前变得十分乖巧懂事,可是却发现并没有什么用,外婆依旧忧郁地坐在窗边。

每当这个时候,孔继宁就会使出浑身解数逗外婆开心。

八岁那年,他看到外婆沐浴在夕阳之下,显得孤单而落寞。

为了能让外婆开心,他将衣柜里父亲买给他的苏联西服穿在身上,然后又将绑窗帘的天鹅绒带子系在脖子上当作领带。

随后有模有样地从房间内出来,站在外婆贺子珍的面前,将自己装扮成西哈努克亲王,尽量充满绅士风度地向外婆问好。



面前这个“小大人”的形象,立马将贺子珍的忧思一扫而空,她开怀大笑,充满爱意地将外孙抱在怀里,轻轻拍着他的后背。

“你是上天赐予我最好的宝贝。”贺子珍说着说着,眼眶早已湿润。

随着孔继宁一天天长大,他的内心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他想要像自己的父辈那样成为一名军人,为国家作出贡献。

孔继宁的父母都是军人出身,革命之辈,他的外公外婆更不用说,都是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军人。



受到军人世家的熏陶,孔继宁想要成为军人的梦想,一天天在心中发芽。

这份梦想不仅促使他对待学业极其认真,也影响了他平日的生活习惯,孔继宁的生活习惯和他的外公一样,是那么朴素与简单。

他的生活

如果将孔继宁往人堆当中一放,那么我们绝对认不出来他,因为他的衣服十分朴素,穿得和其他普通人一模一样。

只是他的五官长得极其标志,四四方方的脸颊上,带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嘴巴总是带着笑意,看上去使人如沐春风。



孔继宁的生活十分低调,如果不是母亲身边缺少人照顾,那么孔继宁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大众的面前。

他从部队离开后,第一时间奔赴到母亲的身边,偶然之间被记者发现,进行了一次采访。

这时人们才感知到孔继宁的存在,并且在这次真情流露的采访中才明白,原来身为毛主席的外孙,其实也有许多不易。

在采访时,孔继宁因为面对众多镜头,显得有些紧张,他习惯性地掏出裤兜,摸出一包香烟。



许多记者敏锐地发现,他抽的烟是中南海,焦油的含量是8毫克,这种烟在北京市面上仅售4元一盒。

接着他从另一边裤兜摸出来打火机,这也是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普通打火机,无论是烟还是打火机,孔继宁用的都是最普通的那一种。

“在抽烟这一点上,您和您的外祖父志趣相投。”有一位记者这样打趣孔继宁。

“香烟而已,能够提神就行了。”

孔继宁笑了笑,将摸出来的中南海香烟又放回裤兜里。

这次采访之后,孔继宁消失在大众的眼前。

后来人们才知道,他从部队离开后,转身进入社会之中,靠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来吃饭。



在社会中打拼自然有许多不易,但是孔继宁咬咬牙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经过多年的积攒,他还有了一笔不小的存款。

人们都以为他会将这笔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投进工作之中,可让众人敬佩的是,孔继宁选择将这笔钱投入到纪念毛主席的事业之中。

“我希望外公的精神能够一直传承下去,毛主席的思想里有许多精髓,是不能被轻易忘怀的。”

随着孔继宁年岁渐长,他也越能理解革命先辈的不易。

为了传承毛主席思想,孔继宁几乎花光自己身上所有的积蓄。

1999年,孔继宁的父亲操劳过度,病逝于深圳,这使孔继宁的处境雪上加霜。



父亲离世后,他更加卖力地工作,终于使家庭摆脱困境。

虽然生活的打击接二连三地到来,但是孔继宁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和母亲李敏共同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加大对毛主席思想的宣传。

除此之外,孔继宁也十分关心农民问题,他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共同成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

“对于农村的具体问题,我不是专家,提不出科学的解决方法,但是我也希望能够尽一份绵薄之力。”

毛主席对孔继宁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继承列宁的目标与志向,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我是伟人的外孙,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我希望能够做好。”

孔继宁目光坚定,眼睛里闪着熠熠生辉的光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