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对赴美中国游客发布风险提示:近期,由于中美经贸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内安全形势,文化和旅游部提示中国游客充分评估赴美旅游风险,谨慎前往。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提醒中国游客“充分评估赴美旅游风险,谨慎前往”,给出的理由是“中美经贸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内安全形势”135。这一看似常规的旅行警示,实则暗含多重战略考量,它不仅是基于安全风险的常规提醒,更是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背景下的一次政治信号释放,甚至可能成为经济反制措施的一部分。
文旅部的风险提示首先基于客观因素:一是美国国内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近年来,美国社会矛盾加剧,枪支暴力、种族冲突、政治极化等问题频发,外国游客的安全风险上升。特别是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收紧,导致部分国际游客在入境时遭遇无端审查甚至羁押,德国、加拿大等国公民均有过类似遭遇8。
二是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并威胁进一步扩大贸易战范围,导致双边关系紧张。这种经济对抗可能外溢至民间交流领域,增加中国游客在美遭遇不公正待遇的风险。
然而,如果仅从旅游安全角度解读这一政策,显然低估了其背后的战略意义。文旅部的风险提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美关系整体博弈的一环。它的深层逻辑可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精准打击美国旅游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2024年中国出境游客达1.3亿人次,其中赴美游客的消费能力尤为突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中国游客对美国酒店、餐饮、零售业的贡献巨大,直接支撑了数十万就业岗位。
美国旅游业原本预计2025年将迎来全面复苏,但现实却相反:3月赴美国际游客同比暴跌11.6%,其中加拿大游客减少20%,中国游客的非商务旅行也明显下滑。因为关税大战,美国旅游经济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赴美游客总数可能下降9.4%,损失数百亿美元。此时中方发布风险提示,无异于对美旅游业“补刀”,使其雪上加霜。
二是表达对美政策的不满,旅游限制通常被视为外交关系的“晴雨表”。中国此次发布风险提示,可解读为对特朗普政府近期一系列对华强硬政策的回应,包括: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关税,并威胁扩大制裁范围;进一步限制对华芯片出口,打压华为等中企;在台海、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核心利益。通过限制旅游交流,中国向美国传递明确信号,经贸对抗的代价是双向的,美国企业同样会承受损失。
三是强化“安全优先”叙事,近年来,中国在对外政策上强调“国家安全”和“风险管控”,文旅部的警示符合这一基调。它既是对民众的负责任提醒,也进一步塑造了“美国不安全、不友好”的国内舆论,间接降低公众对美旅游的意愿。
文旅部的风险提示可能只是开始,未来中美在人文交流领域的摩擦或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签证政策可能收紧,美国可能对中国游客和学者实施更严格的审查,中方也可能对美采取对等措施。另一方面是航空运力可能削减,若旅游需求持续下滑,中美直航航班可能减少,进一步阻碍人员往来。再一方面是民间交流可能降温,学术合作、商务考察、留学等领域的互动可能受到波及。
这种“软脱钩”趋势若持续,将重塑全球旅游市场格局,东南亚、欧洲可能成为中国游客的替代选择,而美国旅游业将长期承压。
当中国游客减少,美国的旅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冲击,收入会减少,加州迪士尼、拉斯维加斯赌场等中国游客依赖度高的企业会受损,将造成相关产业的失业。
这种经济杠杆的运用极具战略巧思:既不违反WTO规则,又能直击美国“去工业化”后的服务业软肋。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警示与中方减持美债、限制关键矿产出口形成政策呼应,共同构成对美经济施压的“组合拳”。
当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中国旅游团从暴满到零星散客,这个变化不仅是地接社的财务损失,更是全球化退潮的具象写照。文旅部的赴美旅游警示,表面是保护公民安全的盾牌,实则是暗中利剑。而这样的暗中利剑可能会扩大到教育、文化等“软领域”,很多领域会成为博弈战场。
这一政策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中美后续的互动,是走向更激烈的对抗,还是重回有限合作?无论如何,文旅部的警示已经表明,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旅游有时候并不是“诗和远方”,而是国家利益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