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我家血统的人,都是那么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多愁善感,处世厚道,浑浑噩噩的人居多。

——《蛤蟆的油》

以前,印象里的黑泽明总是戴着墨镜,外加一副霸气外露的表情,这也确实和他在片场时火爆耿直的性格相配。

但在他的自传《蛤蟆的油》中,似乎更能窥见黑泽明墨镜后的样子:一种普遍的悲悯与柔情,一种质朴的可爱与憨直。


这样的他,身上总有种浑然一体的生命力。

01 即使不被“老师”喜欢‍

也要坚持做自己

做自己”这三个字,有些老生常谈,又有些模糊不清,它有时会滑向“对个性的刻意追求”,有时又成为“叛逆的借口”,但又在任何时候都散发着直白的吸引力。

在黑泽明的成长历程中,“做自己”却无非是一种率直——

别人故意把球砸在他身上,他一气之下就把球丢到了室外的雨地里,干脆谁也不要玩;

他喜欢画画,就一门心思地,不停画、不停画;


黑泽明画的分镜手稿

遇到宽厚友爱的老师,他就满心喜欢;

遇到刻薄尖刻且讨厌自己的老师,一毕业就立刻骂回去;

因为和尚们的念经实在无趣,葬礼上也会笑出声来;

不过那篇讽刺学校的毕业致辞稿,还是因为胆小憋了回去。

没有一种固定的性格叫“做自己”,也没有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是“做自己”,黑泽明的“做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的喜怒哀乐,允许自己是胆小鬼,也允许自己和生命里的热爱站在一起。

这样的人往往能散发出圆融的生命力——

我是一个充满瑕疵的人,但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会毫无阻滞地一直向前。


02 用慢一点的钝感

对抗复杂的时代

《蛤蟆的油》中有一个小故事,讲述了黑泽明性格中的另外一面——达观与钝感

对上初二的黑泽明来说,那天是个心情沉重的日子——暑假的最后一天,他正无聊地朝着一头牛扔石子儿玩。

突然,地面就开始发狂,是地震了!

穿着木屐的他根本站不住,黑泽明便脱了鞋子,死死抱住电线杆。挂在电线杆上时,他还在想——“日式建筑是好啊,房顶轻了,房子就不容易塌了。”

等他回过神来,慌忙跑回家中时,看到的是被瓦砾埋住的庭院。

他以为家人都死了,但“心里竟然不是为此悲哀,而是有种莫名其妙的达观”,他随后想到的是:

“自今而后我将是孤身一人了,怎么办?”


没曾想,家人一个不少地从家里走了出来,他们都穿戴整齐,毫无惊慌之色。相形之下,只有黑泽明狼狈地光着脚站在马路中间。

这就是黑泽明对关东大地震的记忆。哪怕是回忆起这场天灾,他的记录却透露着一种略显迟钝的喜感。比起天大的事,可能还是没穿鞋子的狼狈窘迫来得更真切。

或许,正是靠着这种钝感,黑泽明穿过了复杂又多变的二十世纪。

03 在任何大背景下

都可以选择所爱的事

如果你问黑泽明,选择喜欢的职业or待遇更好的职业,他肯定会告诉你,选你喜欢的

在这个下沉和紧缩的时代里,“梦想/喜欢的事”这种词听起来愈发不切实际。但黑泽明用自己毕生的经历证明,这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黑泽明26岁时,家道中落,时局动荡,而彼时的他拿着高中文凭,且没有任何工作经历。急于独立的黑泽明想着,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是什么都好。但父亲劝住了他,让他稳住心神。

不久之后,他就迎来了和P·C·L电影制片厂命运般的相遇。

他喜欢拍电影,喜欢写剧本,就像他在《蛤蟆的油》中所回忆的,拍电影是个苦差事,但他只觉得在P·C·L的日子,“每天都心情舒畅,而且充实”。

他就这样一直拍着,直到生命尽头。


当然,黑泽明是一个运气足够好的人,谁也不能以此来论证,“选择喜欢的事”就可以收获充沛且丰满的一生。毕竟,人生的变量太多了。

只是,在那样飘摇的境遇里,有一人勇敢地选择了所爱之事,并收获了于人于己都颇有裨益的一生,这件事本身就像安静地存于天际的一颗星星,不知道哪一刻,就会在做选择的人心中触动一下天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