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这本书会告诉你:学生是怎么想的?老师应该怎么做?

知道学生的想法,就能对症下药,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越学越好。

第3章

为什么学生记得住电视上的所有细节,却忘记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呢?

1

:是什么让一些东西留在记忆中,又是什么东西可能从记忆中溜走?

:如果你仔细思考某件事,你就可能再次思考它,所以它应该被存储起来。因此,你的记忆不是你想记住什么或你试图记住什么的产物;它是你思考的结果。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为什么会遗忘?作者说有几种原因。

一是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专注,没有意识到,那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谈不上记忆。比如上课时的专注力,是学习的第一道门槛。

二是即便进入工作记忆,如果不能进入长期记忆,也是记不住的。就像电脑的内存一样,如果不能保存在硬盘上,只要一断电,就不复存在。

三是长期记忆发生遗忘。人的大脑用进废退,即便有的记忆存入长期记忆,如果很长时间不提取不适用,也会慢慢遗忘。你还会记得多年前的同事名字吗?

作者说,重复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是只靠重复就足够的。比如,你可能每天无数次的打开微信。但你知道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微信图标吗?


无脑的重复,无专注的学习,重复一万遍也没有用。

2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背单词。当受试者看到每个单词时,他们必须做出判断,要么判断它是否包含字母A或Q,要么判断它是否让他们想到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做出第二种判断的人记住的单词几乎是做出第一种判断的人数的两倍。

:为什么思考一个词是否令人愉快会对记忆有帮助呢?

:因为判断是否有愉悦感会让你思考这个词的意义以及与这个意义相关的其他词。

:我的理解是:情感共鸣和意义感可以激发我们头脑中的很多想象,可以建立某一个单词和自己过去经验的紧密连接。你的连接越多,触发的情绪和故事越多,你的记忆效果越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多年以后还能记得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关注点不同,能够记住的事情不同。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你走在学校的大厅里,看到一个学生在打开的储物柜前自言自语。你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但从他的语气可以听出他很生气。你可以注意学生的声音,可以关注他的长相,可以思考事件的意义(为什么他会生气)。这些想法将导致第二天对事件的不同记忆。如果你只考虑学生的声音,第二天你可能会非常清楚地记得那个声音,但不会记得他的长相。如果你专注于学生的长相,那么第二天你就不会记得学生的声音。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你头脑中想什么,你关注哪些方面,才会记住你所思所想的。比如同样一个单词piano(钢琴)。不同的学生读到两句不同的话,例如,“搬家的人把钢琴拖上楼梯”或“郎朗用这台钢琴弹奏出华美的乐章”。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读到前一句的受试者,当提到“沉重的东西”时,更容易想到钢琴;读到后一句的受试者,当提示“演奏”时会提到钢琴。相反,如果对于后者提到“沉重的东西”,他很难想到钢琴。

这就是记忆的触发线索。如果触发的关键词不是你思考和记忆的内容,你就很难想起来。比如,一个经常照着图片背单词的学生,当他看到都是文字的英文阅读时,恐怕就想不起来了。

总结前面讲的这些内容:1、你要想记住某件事,首先要注意它;2、你要把记忆从工作记忆转为长期记忆;3、对知识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你的长期记忆效果。

3

:如何让学生记住一些东西?

:让他们思考这意味着什么。……


:如何帮助学生将知识带入长期记忆?作者罗列了很多种方法。这些都属于记忆术,是一些方法窍门,是为了记住很多没有意义的零散知识。比如,周总理把我国的省市变成了诗词“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把秦灭六国的顺序变成顺口溜“喊赵薇去演齐秦”(韩赵魏楚燕齐)。

编故事是最好的记忆方式,哪怕这个故事胡编乱造,也能大幅提升记忆效果。有的时候,反而越奇怪的故事,越有利于长期记忆。

小节

作者建议通过故事结构来组织教学,这样可以保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必须知道,这么做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学生们的注意力也有可能被带跑了。

记忆的关键是:高度专注,有效连接,赋予意义。你的思考方式,决定你的记忆效果。

最后,永远不要怀疑基础记忆的作用。作者说他 上小学的时候,没有人要求他背诵乘法口诀表。这 拉低了他的学习速度,因为很多新学的知识里面有乘法运算,每次他在一个问题中看到8×7,就得停下来算出乘积。在6年级的时候,作者转到了一所新学校,老师很快指出了问题,并让他记住乘法口诀。之后,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未完待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