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的种类众多,但在全球范围内,有三种人参地位最高,被称为世界三大参,分别是:中国人参、高丽参、西洋参。
不过,有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是,中国人参的市场价格往往只有高丽参的十分之一,这到底是为什么。
西洋参隔着远洋,价值有差异都能找到原因,可韩国与中国自古以来联系紧密,种植的品种也极为接近,按理说,韩国的人参再怎么样价值也跟我们差不了多少,可如今为何差了这么多?
中国人参?高丽参?
按照植物学分类来说,中国人参和高丽参都一样,同属五加科人参属,而且生长环境还接近,都以长白山脉为核心生长环境。
稍有不同的是,高丽是参经过蒸制、干燥工艺加工而成的红参;中国人参是东北人工栽培的园参和自然生长的野生参。
而且,这两者的市场定位也完全不同,高丽参被包装成为“高端滋补品”,主打国际奢侈品路线。中国人参则是“低端原材料”路线,用于药材批发或初级加工。
说白了,中国人参的原材料,高丽参是加工品,所以价值差距才那么大。
但是,相差十倍,这个差距也大过头了,而且就算中国自己加工自己的人参,也没有高丽参值钱。如今中国的工艺工业水平不必多说,根本不比韩国的差,为什么加工人参价值差那么多?
目前有四个比较有道理的原因,看下你觉得哪个才是正确的。
分散化种植导致品质参差不齐
韩国种高丽参,用的是“农田栽参”模式,就是在正常的农田耕地里,混合地规模化种人参,有规定必须种够6年,期间要不断换土壤,避免病害,这样就能保证人参品质稳定而且质量高。
中国人参用的是传统“林下栽参”,在森林腐殖土里种植,更接近野生自然环境,不过因为要经常换林地,就导致种植变得分散化了,那出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变得参差不齐了。
不过有研究发现,我们的人参主产区土壤肥力是比韩国强的,毕竟韩国才那么点大,土地再好,怎么和地大物博的中国比呢?土壤好,加上纯天然的环境,分散化种植真的无法保证人参质量吗?
技术垄断让高丽参不可复制
高丽参的加工技术,是韩国国企“韩国人参公社”垄断的。红参的加工技术有九蒸九晒、低温干燥等诸如此类的专利技术,不对外公开,而且全程封闭管理加工,有一套规范得十分严格的标准化流程,想复制很难。
中国人参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有很多中小型私人加工厂,技术高低不齐什么都有,传统土炕烘干有,现代电热干燥也有,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化流程。导致整体行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加工周期随意,鲜人参风干可以放很久放到霉变,也可以放一段时间就卖都没有风干透;二是年份标准难界定,有厂商会把低年份人参充当高年份人参,因为没有标准化,所以分辨都很难。
但要注意一点,就算这些操作再多,也无法逃避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不管是中国人参还是高丽参,基本成分也就是皂苷含量是接近的,高丽参不可复制的加工技术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还存在一定争议。
官方统一干预,高丽参更有价值
韩国从1952年开始,就把高丽参纳入国家专卖体系,官方统一制定种植规范,收购价格也订好了范围,最后出口策略也拟定好了,企业不用愁这些事,专心生产就行。这样高丽参内部恶性竞争就少了,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韩国严格规定高丽参要种满六年,不然不能进入加工链,长此以往,就给消费者形成了“高丽参=六年参”的好印象。
中国人参长期以来是农户自由种,自由卖,然后经常面临极限压价的情况,常年种人参的农民,哪里懂得拉扯价格,总是辛苦种出来的人参,被压得血汗钱都难挣回来。直到2012年,吉林推出了人参扶持,碍于起步太晚,纵使发展的势头很好,和韩国半个世纪的积累比,还是有差距。
也有人质疑,虽然韩国官方干预成效过错,但这么多年,是不是也牺牲了市场灵活性,未来会被中国超车,也是有可能的。
【04】
品牌宣传持续发力
要说世界上哪个国家最会品牌营销,韩国一定能排的上号,从七十年代开始,韩国就打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各个方面的宣传水平洪水猛兽地发展,人参领域自然不例外。
比如韩国在G20峰会的时候,向各国元首赠送红参礼盒,就是进行一次宣传,把高丽参和国家形象绑定。除此之外,还聘请本国的、外国的巨星进行代言,还有研发各种人参衍生产品如人参面膜、人参洗发水之类的。宣传策略也是多样化,高丽参的品牌化是非常成熟的了。
中国人参的营销还长期停留在“原产地”的概念,比如只强调“长白山纯天然”之类的地名。这虽然也是一种策略,但问题是太过单一,时间久了,国际市场普遍就觉得,哦,长白山纯天然原来盛产低价的人参,反而把原产地优势跟廉价绑定了。
品牌宣传,一定程度也反映了韩国高丽参其实是溢价的,文化包装的结果,也说明了只要品牌策略得当,中国人参是有潜力与高丽参双峰并举的。
四个原因都有道理,标准化种植确保品质下限,技术垄断保证品质上限,官方干预避免内耗,品牌营销决定了价值的天花板。
如果要排序,品牌营销可能是最关键的,消费者愿意为产品品牌支付溢价的价格,那人参的价值就不依赖客观品质了,而是看谁掌握了话语权。
那么你觉得哪个因素才是最正确的呢?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