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校史馆里,一张泛黄的合影定格着一位目光坚毅的老者——周志宏院士。作为我国冶金学界泰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前身上海交大机电分校的首任校长,他不仅以“中国特殊钢之父”的称号载入科技史册,更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上海乃至中国工程教育开辟出一条“产教融合”的创新之路。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双料巨匠”,探寻他如何用钢铁般的意志,锻造出一所特色高校的筋骨与灵魂。
一、钢铁报国:从哈佛博士到“特殊钢之父”的工业传奇
1928年,当29岁的周志宏带着哈佛大学冶金博士学位归国时,中国正深陷工业基础薄弱的困境。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在南京创建中国首个合金钢厂,研制出火车轮毂钢、枪管钢等战略材料,打破“洋钢”垄断。抗战时期,他秘密领导重庆钢铁厂,为前线生产出关键武器钢材,被同行称为“战时工业脊梁”。
这份“将论文写在车间里”的实践精神,成为他日后办学理念的根基。1978年,当上海筹建机电分校时,已年近八旬的周志宏毅然领命。他说:“国家要现代化,必须培养能下车间、懂技术的工程师,而不是书斋里的学者。”
二、破冰之举:创办中国首个“产学政”三位一体高校
在仙霞路85号的简陋校舍里,周志宏开创性地提出“三结合”办学模式:
- 学科与产业结合:联合7家工业局开设机械、电气、管理专业,课程直接对接上海机电、造船、电力等支柱产业;
- 教学与科研结合:带领学生参与上海地铁盾构机研发、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等国家项目,实现“教室即实验室”;
- 高校与政府结合:长宁区政府划拨土地,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开创“校城共生”先河。
1981级机械系校友、中国商飞副总工程师李明回忆:“周校长每周带我们去江南造船厂现场教学,要求我们‘拆装十台机器才能毕业’。”这种“真刀真枪”的培养模式,让首届毕业生供不应求,被企业誉为“上岗即能手”。
三、远见卓识:缔造“卓越工程师”的基因密码
周志宏的教育思想超前于时代:
- “工程师要有国际视野”:1983年力排众议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与大众汽车合办国内首个中德工程学院;
- “技术必须服务社会”:推动建立上海首个交通事故分析实验室,为城市交通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 “交叉学科是未来”:早在1985年就设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比德国工业4.0概念早30年布局。
这些理念深深植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基因。2024年,该校机械工程学科获批博士点,车辆工程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出国产大飞机C919、蔚来电动汽车等项目的核心技术骨干,印证了周志宏的前瞻性。
四、精神丰碑:院士校长的“三个一”遗产
- 一座地标:他亲自规划的仙霞路校区,如今矗立着“志宏工程创新中心”,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
- 一句校训:“勤奋、求实、创新、奉献”八字箴言,镌刻在每位工程大师生的胸牌背面;
- 一种精神:93岁高龄仍在实验室指导学生,临终前捐出全部积蓄设立“卓越工程师奖学金”。
现任校长俞涛感慨:“周老留给我们的不是大楼,而是一套永远不过时的办学逻辑——产业需求在哪里,教育创新就在哪里。”
结语:跨越时空的工程教育对话
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生们在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调试无人驾驶系统时,周志宏当年在车间测量钢锭温度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与之重叠。从“实业救国”到“制造强国”,这位老校长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工程教育,不仅要锻造精密的零件,更要锻造肩负民族工业使命的灵魂。
(本文参考资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史档案、《周志宏传》、院士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