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和马蜂窝联合发布《一路繁花,向美而生——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以下是报告主要内容。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行香子·树绕村庄》)。赏花游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时尚。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踏青赏花成为大众出行的重要选项,带动“春日经济”持续升温。本报告基于中国旅游研究院课题组的专题调查、马蜂窝平台数据等多维度数据源,深入剖析赏花游的热点、特点与趋势,遴选全年赏花游“十二花魁”和“十大赏花目的地”。研究发现,赏花出游热度高、玩法多,形成了众多新业态和多样化目的地,提供给游客积极情绪价值,市场潜力巨大。立春之后,伴随樱花、油菜花、桃花、杜鹃花等“顶流”花种陆续登场,由南及北,一路繁花,带动“赏花+体育”“赏花+旅拍”“赏花+特色住宿”“赏花+美食”“赏花+夜游”“赏花+文创”等新玩法不断破圈。“追花之旅”正在成为文旅绿色经济的生动实践,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更推动赏花游“颜值”变“产值”,深度赋能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一、优良传统,当下时尚

我国有关赏花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诗经·周南·桃夭》全篇以桃花为引子,将女子比作盛开的桃花,赋予花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楚辞·九歌》中,则记载了古人逢重大节庆以花饰身的习俗,或插于头上,或佩于胸前,或系于腰间,装点其身,载歌载舞,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赏花习俗到了唐宋达到了鼎盛,每逢花朝节(农历二月初二、十二或十五)、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等节日,民众常结伴踏青赏花,还会点亮灯笼,穿行于花海之间,祈愿丰收和吉祥,此外还衍生了簪花、戴花等习俗。赏花从早期宫廷贵族、文人雅士的娱乐与社交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广大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节日期间各地插花、簪花、装饰花灯、放花神灯等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仍在盛行,同时和旅游休闲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赏花文化。专项调研显示,年内已经参加和计划参加赏花的受访者占96.2%,亲近自然、欣赏花卉、放松身心是赏花出游的主要目的。赏花文化历经千年风雨不断演变和发展,不变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和自然相依共生的生活哲学。


二、四季有时,花开有序

植物开花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如遗传因素、营养积累)是开花的基础,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是开花的重要调控因素,人为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开花时间和开花质量。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存在同一种花在不同纬度、不同地貌环境下花期不同的情形。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著名诗句。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今年3月全国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6℃,呈“东高西低”分布,截至4月1日,春季的最北端已经抵达河北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一带。华东、华南多地出现花季提前的情况,北京的春季花粉高峰期较去年提前了4至7天,天津春季花期较常年提前2至3天。



三、老少咸宜,各有所爱

赏花游受众面广,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已成为广大民众春夏休闲消费的重要选择。专项调研数据显示,赏花游具备较高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九成以上消费者对这一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其中31-40岁的受访者赏花出游热情最高(占43.8%),19-30岁的受访者次之,占比为38.9%,是赏花游市场的主力军。刚过去的清明节小长假调研结果显示,86.7%游客参与了赏花,并体验了不同的赏花新玩法。


四、由近及远,出游频次高

虽然在本地赏花仍受大众欢迎,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往周边地区、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境外进行赏花游。专项调研数据显示,受访者选择周边城市乡村花海赏花的占比最高(占比37.9%),其次是国内知名赏花胜地(占比33.2%),再次是本地城市的公园或植物园(占比24.8%),选择出境赏花的占比为4.1%。这表明,赏花游不再局限于本地城市公园和周边地区,国内知名赏花地已在逐步升温,出境赏花游也开始受到关注,热门花卉已经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吸引物,赏花游正在形成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增量。在出游频次方面,69.4%的受访者每年参与1至2次赏花游,23.7%的人参与3至4次,另有3.9%的高频游客一年赏花游达4次以上,显示出赏花游的广泛参与度和巨大市场潜力


五、亲友同行,疗愈身心

赏花游主要以家庭、朋友和同事结伴的形式进行,社交属性强,是升华亲情、友情的好途径。专项调研数据显示,选择与朋友同行的受访者占比为33.2%,与家人同行占27.6%,与同事结伴出行占27.4%,独自出行的占10.1%。在共同赏花的过程中,不仅家庭、朋友与同事能够共享自然美景,还有多重积极效应。52.3%的受访者表示赏花游有助于身心疗愈,37.3%的人认为其拓展了社交圈,35.9%的参与者表示有效缓解了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特定的芳香气味可以缓解抑郁、焦虑、恼怒情绪,促进身心健康,早已为医学所证实。在民间,还流传着“常在花间走,活过九十九”的说法。赏花游的疗愈身心价值日益受到市场主体关注,近年来国内多地已经推出专门的疗愈花园,3月28日开幕的2025年第五届南宁(南湖公园)花境大赛也以“疗愈花园”为主题。


六、玩法多样,“颜值”变“产值”

各地通过“赏花+”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多样化的玩法和创新业态。“赏花+体育”在春季最为突出,如贵阳贵安举办女子樱花马拉松,云南罗平花海举办山地自行车赛,武汉举办马拉松赛及水上樱花节等。“赏花+旅拍”受年轻群体偏爱,如河南洛阳汉服牡丹旅拍、湖北武汉樱花新中式旅拍、新疆伊犁薰衣草花海旅拍等,将赏花与传统服饰摄影有机结合。“赏花+特色住宿”正在兴起,如江西婺源花海中的野奢民宿、浙江杭州的铜鉴湖花海露营、云南罗平的油菜花花海小木屋等,颇受游客青睐。“赏花+美食”也是当下流行的赏花新玩法,如西藏林芝“春分桃夭宴”、四川崇州“油菜花花田火锅”、北京玉渊潭樱花冰激凌等,为赏花游平添了几分烟火气。“赏花+夜游”模式将赏花游带入了夜经济,如武汉樱花主题轮船夜游观光、无锡鼋头渚太湖樱花水上夜游、重庆红岭溪谷郁金香花海“灯会”等。





此外,“赏花+文创”“赏花+节庆”“赏花+交通”等新玩法不断涌现,带热全年赏花经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自今年3月以来,鲜切花的日均交易量已超过600万枝。“追花之旅”正在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推动赏花游“颜值”变“产值”。


七、赏花游“十二花魁”

随着赏花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兼具观赏价值与文化特色的热门赏花游花卉品种。数据显示,樱花、油菜花、桃花、杏花、梨花、海棠花、杜鹃花等春季赏花游 “顶流”品种,连同牡丹、梅花、郁金香、薰衣草、荷花等其他季节花卉成为国人赏花游的“十二花魁”。


八、十大赏花旅游目的地

随着人们赏花游距离的扩大,赏花目的地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覆盖全国各地。除了武汉东湖樱花、婺源篁岭油菜花等经典赏花地之外,还涌现出一些新兴的赏花打卡地,如新疆伊犁吐尔根杏花沟和西藏林芝桃花沟等,赏花旅游目的地更加丰富与多样。课题组综合专项调研数据及马蜂窝平台数据,遴选出十大赏花旅游目的地,具体为:杭州·西湖(荷花、梅花)、太子湾公园(郁金香);武汉·东湖、武汉大学(樱花);上饶·婺源江岭、篁岭(油菜花);贵安·万亩樱花园(樱花);曲靖·罗平(油菜花);洛阳·王城公园、国家牡丹园(牡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四季花卉);林芝·桃花沟(桃花);伊犁·吐尔根杏花沟(杏花);天津·五大道(海棠花)


九、强参与、优服务、重传播,推动赏花经济新发展

在赏花游火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拍照即结束”的浅层体验以及产业联动不足问题制约了赏花经济发展。赏花经济尚处于市场导入阶段,赏花活动缺乏互动性、文化性或知识性的深度沉浸参与,游客获得感不强。景区游客拥挤、消费场景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需要在洞察游客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赏花游产品和线路设计,融合本地文化与地域特色,打造主题鲜明、品牌突出、互动性强的赏花节庆及活动,延伸产业链,增强赏花目的地吸引力。可通过反季栽培(如北京植物园冬季牡丹展)、灯光造景(如夜间赏樱)等来突破自然花期限制,通过建设花卉主题酒店(参考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民宿)、花卉疗愈中心(参考荷兰库肯霍夫花园SPA)来打造“住花间、食花宴、沐花浴”的沉浸式闭环体验,还可配套建设赏花游交通专线(参考我国北京S2线“开往春天的列车”、台湾省阿里山樱花蒸汽火车以及日本“樱花前线”专列),提升游客出行体验。


“游客找不到花、景区等不到客”的资源错配问题突出。调研显示,在不打算参与赏花游的受访者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52.3%的受访者表示因“不了解观赏时间”而未参与,38.6%则因“不了解观赏活动”而放弃。这两个因素的占比显著高于诸如“时间受限”(22.7%)、“担心人多”(13.6%)、“花粉过敏”(9.1%)和“缺乏同伴”(2.3%)等因素。赏花目的地普遍缺乏专业导览服务和解说系统(如AR扫码识花),游客对花卉品种、文化象征等关键信息了解不足,难以产生情感连接。同时,也存在过度依赖网红滤镜的营销手法,使得宣传中的“花海”景观与实际体验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可通过整合气象、目的地等多维数据,构建全花卉游动态数据信息,加强花讯推送,研发全季出行赏花产品,提升用户转化率与植物资源利用率。


赏花游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游客集中在春季出行。一方面受固有文化认知的影响,消费者普遍将“赏花”与“春游”画上等号,缺乏对其他季节赏花的联想。另一方面,受自然花期及冬春季节更替影响,游客大多集中在春季出游赏花。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57.7%的游客选择在春季开展赏花游,远超夏季(29.8%)、秋季(10.8%)和冬季(1.7%)的总和。百度搜索指数显示,虽然荷花和梅花在夏季和冬季热度上升,但总体关注度仍不及春季樱花。在赏花目的地的选择上,游客更倾向于春季花卉知名的景区,如武汉东湖樱花园、婺源篁岭万亩梯田等。同属油菜花观赏地,青海门源因花开在盛夏,其热度明显低于春季的婺源篁岭。破解赏花游季节过度集中的问题,需要在产品创新、宣传创意、跨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综合施策,设计贯穿全年的赏花旅游产品包。



供稿|政策与科教所

责编|刘鑫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