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健康防护知识

(一)气温“过山车”容易对人造成哪些伤害?

1.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老年人热平衡的能力较差,其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天气骤然变冷的刺激。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后,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由于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可能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2.容易带来关节问题。早春时节,一些爱美的年轻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3.呼吸系统传染病也较为容易流行。由于早春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

(二)如何加强健康防护?

要注意保暖,谨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外出时,合理的穿搭是抵御寒冷的关键。 头部、手部和脚部是人体热量散失的重点部位。头部散热占人体总散热量的30%,因此外出时务必戴上帽子,有效减少头部热量流失。可选择戴上手套保护手部,穿好厚袜子为脚部提供温暖,避免因手脚冰凉影响身体血液循环。

在办公或学习场所,长时间久坐不动会导致身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使人感到寒冷,可在座位上准备一条毯子,在感觉寒冷时随时包裹身体,为身体保暖。还可以准备暖手宝,既能随时暖手,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又能缓解因寒冷导致的手部僵硬,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此外,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手脚,通过简单的伸展运动、走动等方式,加速血液循环,为身体各部位输送充足的热量,保持身体活力,降低因久坐受寒引发疾病的可能性。

(三)特殊人群如何预防?

研究表明,在气温大幅波动期间,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会明显提高。另外,消化性溃疡,慢性腰腿痛等慢性病,也会因气候的变化而导致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故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切不可掉以轻心。

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老年人应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等敏感部位的保暖。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绪稳定,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不要过度疲劳和紧张。门窗要常开,使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这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节制烟酒,低盐饮食。

沙尘健康防护知识

(一)沙尘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沙尘中含有大量PM10和PM2.5颗粒物,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危害人体健康。了解其来源和危害,对防护至关重要。

1.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呼吸道症状:沙尘颗粒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气喘、咽痛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加重疾病,增加住院风险。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携带过敏原,加剧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症状。

2.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增加心血管负担,提高发病风险。

中风:与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其他心血管疾病:颗粒物进入血液,引发炎症,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3.眼部疾病

结膜炎:沙尘颗粒可引起结膜炎,导致眼睛干涩、红肿、疼痛。

角膜炎:微生物和颗粒物刺激角膜,导致角膜炎。

4.皮肤疾病

皮肤干燥:沙尘天气导致皮肤干燥、脱屑。

过敏性皮炎:化学物质和颗粒物刺激皮肤,引发过敏性皮

(二)哪些人群是沙尘天气的敏感人群?

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是敏感人群。沙尘天气时,上述人群应尽量避免外出,如果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均需尽快就医。因职业需要必须在室外活动的人群,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三)防护措施

1.个人防护

关注预警信息: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沙尘暴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减少外出:沙尘暴期间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

佩戴防护用品:如需外出,应佩戴口罩、纱巾、护目镜或风镜等防尘用品,避免沙尘进入呼吸道和眼睛。

保护皮肤和眼睛:沙尘天气中避免佩戴隐形眼镜,外出后及时清洁面部、鼻腔和眼睛。

保持室内清洁:回到室内后,及时更换衣物,清洗暴露部位,使用湿抹布清理灰尘。

饮食与饮水: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坚果,增强身体免疫力。

儿童、老人、孕妇等重点人群对沙尘颗粒较为敏感,需特别注意防护,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室内防护

关闭门窗:在沙尘暴来临前,及时关闭门窗,防止沙尘进入室内。

使用空气净化器: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沙尘颗粒。

增加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或湿墩布拖地,保持室内湿度,减少灰尘飞扬。

清理灰尘:沙尘暴过后,及时清理室内外的灰尘,保持环境清洁。

稿件来源:滨海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统筹制作:中塘镇党建办(网信办)

投稿邮箱:bhztzwxb@tj.gov.cn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