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把这里描绘得过于美好,过于友好,那就好比把我们中国人推向了另一个“缅甸”!
在我们的印象中,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最亲密的朋友,就像兄弟一样,这种友谊牢不可破。
常常能看到一些视频,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地百姓对中国人格外优待,吃饭不要钱,还有24小时的保护等等。
不过,直到一位博主分享了自己在巴基斯坦的真实经历后,才让大家对“巴铁”的美好幻想彻底破灭。
原来所谓的“巴铁”并没有那么铁。
老莫是一名旅游博主,因为看到一些自媒体渲染的关于巴铁热情友好的视频,他深受感动,决定亲自去实地看看。
要知道,他一直坚持穷游,刚从非洲坦桑尼亚过来,哪怕是从那么艰苦的地方过来,他也觉得难以承受:
“非洲的人只想拿你的钱,但这边的人不仅想要你的钱,还可能要你的命。”
结果,仅仅三天,他就被劝退了,恨不得立刻长出翅膀飞走。
“为了追求流量,让喜欢旅行的中国人来到这么危险的地方,这样的流量不要也罢。”
入境的第一天半夜两点多,他就因为被欺负和人打了一架。
与一些视频里展示的巴基斯坦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好景象不同。
老莫镜头下的巴基斯坦,天空是灰蒙蒙的,城市充满了破败的气息。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当地人的态度,这与他的想象相差甚远。
老莫走在大街上,有很多当地人直接对着他喊:“秦腔穷”。
提到这个侮辱性的词汇,几乎所有人都会感到愤怒,但没想到它会出现在巴基斯坦这片土地上。
从他们的语气和表情中,就能看出他们是故意为之,他们清楚这个词的侮辱性。
“那些鄙视的眼神随处可见。”
总结这三天的经历,老莫说道:“我就像行走的人民币,每个人看我的眼神都像是在看钱。”
从新城区走到老城区,衣食住行没有不被坑的时候,甚至还有人直接围追堵截。
在路上的时候,有几个年轻人一看到他就交头接耳商量着什么,随后其中两个女人就把他堵到小巷子里,来回就是不让走。
嘴里只有一个词:“money!”
直到老莫掏出自己的相机,表示要把这一切拍下来的时候,几个人才迅速跑掉了。
即便是被夸上天的白沙瓦,实际情况也不怎么样,说什么会有警察随时贴身保护安全。
遇到在当地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都劝老莫不要去,这些所谓的保护都是有条件的,一次需要支付2万人民币。
住宿的时候,很多便宜的酒店都不让老莫住,只能住价格贵两倍的指定酒店。
现在老莫住的地方每天就要花费7000卢比,相当于184元人民币。
这个价格在国内也能住得相当不错了,但是老莫住的地方却令人失望。
空间狭小且压抑不说,被子上满是霉点,上面的污渍都已经包浆了。
厕所的马桶坏了,无法冲水,只能用旁边的小桶接水冲洗。
虽然有空调,但不让开,开就要收费,一天要收1000卢比空调费,相当于将近40块钱。
最让老莫担心的是这里并不安全,他想离开都离不了,因为途经的地方有冲突,路都被封了。
并且很多巴基斯坦的地方对中国人来说非常危险,因为这里并不是一片和谐的土地,存在许多反对的力量。
由于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援助巴基斯坦政府,这就导致中国人成了这些反对势力的眼中钉。
在这里生活了几年的中国人说,晚上天稍微黑一点就不敢出门。
他们亲口告诉他每年都会发生几起中国人遇害的事件,有些在网上公开,有些则被掩盖下来。
中国人是最容易被抢劫的目标,有些韩国人甚至都被当作中国人洗劫过。
有个五六十岁的东北大哥,长这么大都没进过监狱,而在这里被人抢劫,蹲了一个月监狱,损失了20多万。
有些白天还在骑摩托车载客的巴基斯坦小伙子,到了晚上就成了飞车党,专门抢中国人钱。
结语
国际政治教科书的第一条就是,不要用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看待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只有纯粹的利益关系。
所有的“铁”其实都只是利益交换的结果。
一些自媒体刻意强调中巴之间明显的生活差距,对巴女性的物化以及巴对中国人的仰慕优待,以此让某些中国人沉浸在虚无的优越感之中,同时转化为流量。
这种无营养的视频只会加深对中巴关系不准确的固化印象,也会让观众离真正的中巴关系和现实状况越来越远。
民间看似热情,但有些国人被这种假象迷惑,对巴基斯坦人缺乏防范,最终导致“翻车”。
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但如果坏人太多,就别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