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撰写,同时结合个人见解进行整理,具体参考资料会在文中及文末标明。
2025年3月23日凌晨,以色列军队对15名救援人员进行了袭击,导致全部遇难。随后,这些遇难者的遗体被随意掩埋在一片沙土堆成的“乱葬岗”中,仿佛他们只是需要处理的废弃物,以此掩盖事实真相。
当救援队试图澄清事件时,以军却始终否认责任。即便最终证据摆在眼前,他们依旧坚称这是一次“误杀”,并试图将责任推卸给已经逝去的受害者。
事情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持续六分钟的扫射
事发当时,巴勒斯坦红新月会的救援车队亮着警示灯,队员们穿着带有反光条的制服,通过无线电明确表明正在进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目的是救助受伤的民众。
然而,这些标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以色列军队对他们发动了突然袭击。短短六分钟内,15名身穿橙色急救服的救援人员倒在了血泊之中。
他们甚至来不及发出呼救声,就被无情的枪火夺去了生命。这一场袭击不仅带走了他们的性命,也让原本充满希望的救援行动变得黯淡无光。
更令人发指的是,遇难者的遗体随后遭到推土机的粗暴碾压,并被草率地掩埋在一处临时堆起的沙土坑中。他们的尸体如同垃圾一般被丢弃,死后也未能获得基本的尊严。
以色列军队企图用沙土掩盖罪行,但一名目击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了这一切。他用颤抖的双手拍摄下这令人震惊的一幕,并成功将视频带回。
4月5日,巴勒斯坦红新月会公布了这段视频,向世人揭示了事件的真实面貌。视频显示,救援车队缓慢行驶,急救车辆的灯光不断闪烁,红新月会的标志清晰可见。
他们停下来是为了援助一辆之前遇袭的救护车,而正是这样的善举,最终却导致了他们的牺牲。
这段影像不仅证实了车辆全程开启警示灯的事实,还捕捉到了以军士兵用希伯来语下达指令的声音。联合国调查员在现场发现,其中一辆救护车驾驶位上竟有32个弹孔密集分布,全车累计78处弹痕,直接戳破了所谓“误杀”的谎言。
视频中隐约可以听到拍摄者的声音:“妈妈,请原谅我,这是我选择的道路,为了帮助他人。”这句话饱含无奈与悲痛,是对所处境遇的控诉,揭露了以色列暴行的残酷性。这句遗言仿佛在质问这个世界为何如此冷漠,同时也控诉了暴行对普通人带来的伤害。
以军最初的解释显然站不住脚,他们声称那些车辆“行为可疑”,且没有开启警示灯。然而,视频清楚地展示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辩解显得荒谬至极。以色列士兵甚至在镜头外嘲笑这是“哈马斯的新战术”,这种言论令人愤慨,暴露了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和人性的缺失。
为美化其暴行,以军指控9名遇难者为哈马斯武装分子,却始终未能提供任何实质证据。他们提到击毙的所谓“哈马斯指挥官”穆罕默德·舒巴基,但在遇难者名单和联合国雇员档案中均找不到相关记录。这种先行动后找理由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军事霸权下对真相的扭曲。
七天后,在以军无意间透露的位置,联合国救援队挖出了遇难者的遗体。然而,一名士兵对着镜头眨了眨眼,轻浮地说:“暂时掩埋以防野生动物破坏。”这种说辞显然是对死者的极大侮辱,令人难以接受。
以色列士兵还在社交媒体上炫耀:“今天又消灭了三个‘人形动物’。”这种将巴勒斯坦人贬低为非人类的言论,深刻反映了他们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暴行并非偶然,而是系统性行动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远不止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种族清洗。他们对医院、学校等民用设施进行二次轰炸,将人道主义救援变成了死亡陷阱。先轰炸,再在救援人员到达后实施二次袭击,造成大量医护人员和平民伤亡。阿赫利阿拉伯医院和印尼医院的袭击,导致超过800人死亡。
无差别轰炸摧毁了加沙地区的大量建筑,遇难者中妇女儿童占多数。联合国避难所也多次遭受袭击,未能幸免于难。他们划定所谓的“安全区”,实际上却允许士兵随意射杀任何移动目标。即便是领取面粉的妇女,也可能成为狙击手的目标。
结语
以色列军方将“误杀”归咎于士兵的“证词错误”,却刻意回避指挥系统的责任。这种“精密制导暴力、官僚式卸责”的模式,与美国在阿富汗婚礼空袭、伊拉克平民误炸事件中的操作如出一辙。
当第一辆救护车成为攻击目标时,战争的意义早已不复存在,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葬礼。当救护车和防弹衣成为加沙医院的标配,当《日内瓦公约》沦为沙坑中的碎玻璃,人类文明的底线正在被重机枪持续洞穿。
文章信源:原文刊登于环球时报---2025.04.07:《杀害15名救援人员现场视频曝光,以军“认错”》原文刊登于观察者网---2025.04.07:《杀害15名救援人员现场视频曝光,以军只好承认“误杀”》原文刊登于看看新闻---2025.04.07:《扫射持续近6分钟!以军承认错杀15名急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