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在《花开靖港》夜间主秀排练现场进行指挥调度。
《花开靖港》夜间主秀剧照。
地处湖南省长沙市以北的靖港古镇,曾是繁华的“小汉口”、老长沙“戏窝子”。2024年9月以来,全面升级的靖港古镇“2.0版本”惊艳亮相,全域浸水漫游超感演艺《花开靖港》日间秀带给游客“入园即入戏”的独特游玩体验。今年4月,《花开靖港》夜间主秀精彩亮相,受到更多关注。
本期,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花开靖港》总导演、总创意李娜,了解特色演艺项目背后的故事。
中国城市报:在什么样的机缘下,您决定打造《花开靖港》项目?
李娜:5年前,我以一名游客的身份走进靖港古镇。初次到来,我便被这里朴实的风土人情所吸引。这里的居民有着明显的“松弛感”,慢节奏的生活状态深深吸引了我。在这里,我慢慢听、慢慢看、慢慢品,关注到许多动人的生活细节和人文故事,想要做一个相关作品的念头开始出现。
创意和想法持续酝酿。到了2024年4月,我和我的团队在受邀赴靖港考察采风的同时,做了一个决定:致力于用演艺的方式把靖港古镇打造成全域漫游式故事小镇,同步打造一部浸水漫游超感演艺作品,即《花开靖港》。
中国城市报:《花开靖港》分为“日间演艺”和“夜间主秀”两大版块,如何展现老长沙的怀旧岁月以及细腻充沛的人情味儿?
李娜:白天,在靖港古镇,不少游客选择走进亮点民俗馆,观看一场充满怀旧氛围的上世纪80年代超时空复古派对演出——《黄金年代“捌零”奇妙夜》,在霓虹闪烁的舞池中,伴着经典年代音乐尽情摇摆……
此外,白天场还有很多精彩的演出,比如我们在陶承故居推出的《母亲的歌》,在楚河堂码头——八元堂推出的《帆归靖港》《子午战歌》等。
《花开靖港》的夜间演出分为“浸水江韵”与“剧场主秀”两大版块。游客可乘船夜游,在七大浸水江韵演艺——《潮头序》《陌上花》《锦屏梦》《楼头柳》《惜流年》《照婵娟》《别朝暮》中感受湘女风韵与离愁别绪。
夜间主秀以长沙“文夕大火”事件为创作背景,通过虢堂主、凤老板等小人物的命运抉择,展现了老长沙的风土人情及靖港人共度国殇、守存根脉的家国情怀。
《花开靖港》夜间主秀的时长为80分钟左右(含游船),涵盖舞蹈、戏剧、威亚、特技、装置、视觉、特效等多种演艺形式的主剧。
开场第一幕的长街霓虹很有氛围感,可以让每位观众瞬间置身于老长沙、“小汉口”:夜晚的靖港古镇华灯烁烁,商贩极具特色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随着一阵锣梆声响,场景转换至八元堂,显然是八元堂又有大庆之事……
《花开靖港》接近尾声的时候,观众都被大屏幕上的字幕所吸引——“长沙大火后,靖港广纳流离商贾文人,护佑文商血脉,延续市井商贸传统,更让湖湘非遗、红色精神在此生根……正是守护文明火种永续传承的历史见证。”
绚丽璀璨的舞美、震撼感官的视听、细腻丰满的表演等,再加上结尾处与舞台、古镇融为一体的烟花秀,为广大游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老长沙清明上河图”。
中国城市报:《花开靖港》如何运用好在地文化,将演艺内容和景区商业发展紧密融合起来?
李娜:文旅演艺不能只实现艺术上的表达,它一定是为景区发展服务的,需要达到各个领域的高度融合。我们在主剧中设置了小钵子甜酒、高跟木屐、木雕面具、油纸伞等具有靖港特色的物品,希望能让游客在观演结束后游览靖港半边街时,对这些物品产生好奇,主动体验、购买,甚至推荐给亲朋好友。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演艺体验,不仅能够加深游客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理解,也能刺激文旅消费。
中国城市报:《花开靖港》夜间主秀的创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娜:我们团队推出了国内首创“一剧两线”的全新观演模式,在“一水伴街”的户外原始地域风貌之上,沿江刻画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在地文化东方美学情景;构筑浸水式演艺舞台,带来半江半秀的“故事戏核”创意理念。
《花开靖港》夜间主秀场景在现有户外剧场的特点下,重新解构、独立打造“内核”,即与剧情时代背景保持一致,对风格、形式、内容、观演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配合定制,使之达到从“形”的仿建到“神”的传递跨越,将时代情怀真正展现在游客面前。
现场,隐藏式的伸缩观众席,能够让观众收获更多新奇感受;颠覆式的开场形式,让观众体验到多种表现形式的融合;复合式多层次的舞美布景适时转换,各种精彩场景次第展开;移动车台让场景千变万化,充分利用在地建筑形态的多样性,经过舞台艺术的提炼,形成沉浸式的包围感,使观众如同“穿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