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5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立项名单,招远市毕郭镇以烟台市唯一入选镇的身份荣登榜单。这是继2022年金岭镇入选后,招远市再添一枚"国字号"农业招牌。
毕郭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能得啥好处?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的落地,不仅是一份荣誉,更将为毕郭镇的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动能。从田间地头的农民到镇上的企业,再到普通居民,至少能收获以下六方面利好:
1. 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
中央财政将给予专项奖补资金,最高3000万元奖补资金,分阶段拨付(立项时补助300万元,通过绩效评估后奖补700万元)重点用于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联农带农机制完善。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花生加工设备升级、仓储物流配套等“卡脖子”环节,都将获得资金倾斜。金城花生的交割库扩容、腾圣食品的新产品研发,可能直接受益。
2. 产业链增值,家门口就业机会多
要求主导产业带动农户比例不低于30%,对建立“保底分红+利润返还”模式的企业给予额外奖励。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从花生种植、加工到电商销售的全链条将催生更多岗位。年轻人不必远走他乡,在镇上的食品厂、物流中心就能找到稳定工作。欧果花生油若扩大生产,就能新增很多岗位。
3. 农产品身价上涨,农民腰包更鼓
“国字号”招牌加持下,毕郭花生将成为优质优价的代名词。通过企业保底收购、订单农业等模式,种植户议价能力提升。
4. 科技进村,种地更省力高效
项目资金将加速农业技术推广: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土壤墒情监测等“黑科技”会更快普及。像鲁单510这样的高产良种,明年可能以补贴价直供农户,配合“一喷三防”技术服务,增产不是空话。
5. 基础设施大升级,生活更便利
产业强镇建设往往伴随道路硬化、冷链物流、电商服务站等配套工程。毕郭镇的农民今后卖花生,可能直接在村头扫码发货;镇上规划中的花生主题文旅路线,还能带动农家乐、民宿发展。
6. 长远保障,子孙后代有饭碗
通过土壤改良、生态种植等技术应用,2.45万亩高标准农田将成为“稳产田”。土壤科普馆积累的数据,能指导科学轮作,避免地力透支。这意味着,今天的产业繁荣不会透支明天的土地资源。
毕郭镇通过该项目将实现财政资金撬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多重目标,同时为招远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这座位于招远南部的农业重镇,究竟凭借怎样的实力脱颖而出?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产业根基:一粒花生撬动十亿级产业链
作为胶东地区最大的花生贸易集散地,毕郭镇拥有22万亩优质花生种植基地,年农业总产值达4.47亿元。在这里,一粒花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增值:腾圣食品自主研发的花生蛋白提取技术突破65%纯度,终结了国外技术垄断,占据国内60%市场份额;金城花生作为郑州商品交易所指定交割机构,其定价动态牵动亚洲花生市场;欧果花生油凭借过硬品质入选央视"中国好粮油"推荐名录。2024年,全镇花生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4亿元,小花生真正长成了大产业。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土善用"
招远市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双料示范县",建成国内首个集科研、展示、教育于一体的土壤科普馆,通过对851个土壤样本的精准分析,量身定制耕地改良方案。依托"良种+良法",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6%,鲁单510玉米、济麦44等品种屡破单产纪录,中央电视台多次进行报道。
振兴实践:写好"土特产"三字文章
毕郭镇的进阶之路,正是招远市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全市建成烟台唯一的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区,创新推行小麦"一喷三防"、花生"一控双增"等绿色生产技术。在产业融合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构建起"科研+种植+加工+贸易"的全产业生态,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今年3月份,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和《朝闻天下》栏目,再次对招远市春耕备播和技术服务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展现的不仅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更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全新升级。
小贴士:“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是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重大示范项目,旨在以镇域为基本单元,鼓励引导各地立足实际,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主导产业突出、业态发展多元、经营主体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载体。
此次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标志着毕郭镇迈入发展新阶段。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的实施,这座胶东粮仓将继续书写"一粒花生兴一方产业,一片沃土富万千百姓"的振兴篇章,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招远智慧。
为家乡点赞,转发助力!
生活在招远,关注我们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