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两次在关税公告中将台湾地区称为"国家",这种政治操弄绝非偶然。从商人思维看,这是典型的"极限施压"策略——通过对台称呼的模糊化,既想刺激中国大陆做出让步,又想从台湾捞取经济实惠。就像他在采访中威胁要对台湾半导体征收100%关税那样,本质上都是把台湾当作可交易的筹码。
这种"战略碰瓷"折射出美国对华遏制的战略焦虑。特朗普团队深知,在常规竞争领域已难压制中国,只能通过激化台湾问题制造筹码。但正如东方红智库分析的,这种政策既掏空"一中原则",又导致全球地缘重组加速。更讽刺的是,当特朗普要求台积电赴美建厂时,其经济掠夺本质暴露无遗——所谓"挺台"不过是榨取利益的遮羞布。
面对特朗普的虚张声势,赖清德当局的"脱中入北"堪称现代版"饮鸩止渴"。这个所谓战略包含三重致命伤:经济上主动切断两岸产业链(2024年两岸贸易额仍达3000亿美元),军事上豪掷4800亿新台币军购美国淘汰装备,政治上沦为美国遏华马前卒。就像台湾网友嘲讽的:"这不是投名状,是卖身契。"
更荒唐的是其对蓬佩奥的谄媚。这位被美国政坛边缘化的政客,在台湾竟被奉为座上宾,恰恰暴露"台独"势力在国际社会的真实地位。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姿态,连国民党前"立委"都看不下去,直言"台湾正在被吃干抹净"。
特朗普团队的困境在于陷入了"既要又要"的悖论:既想通过台湾消耗中国,又舍不得投入真金白银;既鼓吹"保卫台湾",又拒绝明确安全承诺。这种首鼠两端,在解放军歼-36战机低空掠过台湾海岸线时显得尤为可笑。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以台制华"战略与台湾外向型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冲突。当特朗普强推供应链"友岸外包",最先受伤的恰恰是台湾高科技产业。这种战略短视注定难以持久,正如美国智库报告显示,台湾民众"疑美论"已从2019年的32%飙升至2025年的61%。
当前局势印证了"和平统一是首选,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的战略智慧。大陆持续释放善意,如扩大台胞同等待遇、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建设,但赖清德当局若继续挑衅,《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随时可能从"备用选项"变为现实选项。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外相近期表态"台湾有事与日无关",这记来自传统盟友的"背刺",预示着"台独"势力的国际空间将加速萎缩。当美国连第一岛链驻军都在收缩,台湾问题终究要回归民族内部事务的本质。
特朗普的"台湾牌"终将沦为历史笑谈,就像他当年声称要买下格陵兰岛般荒诞。两岸统一不是选择题,而是历史必答题。当京台高铁的轨道穿越台湾海峡,当平潭站的列车鸣笛驶向台北,这场跨越世纪的民族团圆,终将在新时代的曙光中完成最后拼图。留给"台独"势力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