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奇瑞的2025年,看似以价格战和激进技术宣言抢占先机,实则挑战颇多。

4月10日,奇瑞在芜湖发布了全新一代混动系统。同时,奇瑞宣布旗下四大品牌,超过10多款混动汽车大幅度降价。截至发稿日,2025年开年仅百日,奇瑞汽车就以“每月一击”的节奏,在燃油、新能源、混动三大战场接连发起三波大规模降价,涉及全系超30款车型,最高降幅达3万元。



这场堪称“行业最激进”的价格攻势,不仅搅动了10-20万级主流市场格局,更将奇瑞“不客气了”的宣言推向高潮。

在IPO冲刺的关键节点,奇瑞正试图以“价格战为矛、技术升级为盾”,实现资本市场与产业赛道实现双重突围。

开年三次降价,涉及燃油、混动、纯电

2025年开年首降,奇瑞瞄准燃油车市场祭出“现金直降+置换补贴”组合拳。例如瑞虎8 PRO参数图片)燃油版直降2.5万元,起售价下探至9.99万元,直接冲击哈弗H6长安CS75 PLUS等竞品腹地。

奇瑞试图通过这一策略稳住燃油车基盘(2024年燃油车销量占比达77.6%)的同时,更通过“高性价比”标签强化用户认知,为后续新能源转型争取缓冲期。

但在奇瑞燃油车价格下探的同时,友商也没闲着。2月份,长安针对CS75提出降价策略,价格更是从原先的10.39万大幅下调至5.69万;3月份,长城汽车宣布旗下哈弗品牌全系车型推出限时一口价购车政策。其中,哈弗H6经典版限时一口价8.19万元,优惠高达4万元;2025款哈弗H6国朝版和新一代哈弗H6燃油版限时一口价分别为7.19万元、9.59万元起,均优惠2万元以上。

燃油车降价被迅速跟上后,奇瑞在3月份智驾之夜上,对iCAR 03小蚂蚁等新能源车型实施“一口价”政策,iCAR 03现金直降2万元后下探至9.98万元起。这一动作直指比亚迪元PLUS、埃安Y等主力车型,试图以“油电同价”逻辑打破新能源渗透率瓶颈。但结合亚迪元PLUS和埃安Y的终端优惠来看,三折仍处于同一水平线,鹿死谁手仍有待考证。

到了4月份,奇瑞再次向混动市场发起进攻。奇瑞宣布旗下四大品牌,超过包括风云A8、T9、T10、捷途山海L6、L7、L9、T1、T2、icar 03、icar 03T、瑶光C-DM等10多款混动汽车大幅度降价,普遍降幅在2万元,最高优惠3万元。

并在现场喊出“奇瑞混动是全球第一混动技术”的口号,但网友似乎并不买账。

在奇瑞“全新一代混动系统”发布会结束后,网友的质疑也随之而来,原因在于奇瑞在发布会上发布的鲲鹏混动系统的三个大序列以及后续的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鲲鹏天擎等数据虽惹眼,但没有实际路测数据公开。网友列举,比亚迪DM-i系列早在2023年便通过中汽研认证,亏电油耗数据透明化;此外,网友指出,丰田THS、本田i-MMD等成熟混动技术均通过国际标准认证,而奇瑞的具体测试标准、第三方认证机构未公布。

与此同时,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奇瑞混动车型投诉量同比激增178%,主要集中于“低速顿挫”(占比32%)、“电池续航虚标”(占比28%)等问题。

IPO冲刺下的隐忧

尽管放价可以快速上量,但通过奇瑞汽车的车型分类占比来看,其高端化车型星途、智界等在2024年销量不足6万辆,难以支撑溢价突破。若混动车型长期依赖价格战,可能加剧品牌认知固化。

在奇瑞汽车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中可以看出,公司营收为1821.54亿元,净利润为113.12亿元,对应销量为175.3万辆,单车平均净利润约为6452元/辆。价格战的介入,将使得这一金额再次拉低。同期,港股的两家头部企业吉利、比亚迪则是和其拉开差距。根据同期财报显示,前者单车平均利润约为8763元/辆,后者单车平均利润有9185元/辆。

除此之外,债务也曾是阻碍奇瑞上市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奇瑞汽车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3%、92%,长期处于90%左右的高位,并远高于其它头部车企。

在债务和亏损压力下,奇瑞汽车及其母公司奇瑞控股在2018年启动了增资扩股项目,并在2019年找到了战略投资者青岛五道口,但青岛五道口无力承担奇瑞项目后续摘牌资金。2022年,为苹果代工的立讯精密斥资百亿元取代青岛五道口成为奇瑞新的战略投资者。

随着战略投资者进入,奇瑞汽车的债务压力有所缓解。2024年前三季度,资产负债率降到88.64%,但仍是居高不下。同时期,长城汽车的资产负债率为62.16%、吉利控股的负债率为54.23%,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77.8%。

另外,港股上市虽能缓解资金压力,但投资者对“高销量低毛利”模式持观望态度。2024年奇瑞单车净利润仅0.64万元,若降价持续挤压利润空间,或将引发估值质疑,对上市产生不利因素。

奇瑞的2025年,看似以价格战和激进技术宣言抢占先机,实则挑战颇多。首先,奇瑞号称“全球混动技术第一”的技术护城河是否坚固;其次,低价策略吞噬利润,高负债模式难以为继;最后,用户投诉、质量排名落后导致长期口碑面临崩塌风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奇瑞若能以技术、价格战保持销量增长,并推动利润的持续向上,或将有望改写自主车企竞争格局。但若技术迭代和市场销量不及预期,这场闪电战也可能演变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豪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