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音乐里
朦胧的诗意与自由的音色
徐徐环绕
他曾说
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
是室外的艺术,
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
像风,像天空,像海洋。
克劳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他用音乐实现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转瞬即逝的光影凝固为永恒的诗意,连接起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的现代主义,颠覆了人们对于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让法国音乐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独树一帜。
“服从耳朵,而不是服从规则”
1872年,年仅11岁的德彪西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开启了长达12年的学习生涯。在此期间,德彪西逐渐展露出独有的创新精神,并开始探索全新的音乐语言。出于对音乐纯粹的热爱,他突破了古典主义对严谨结构、逻辑性与思想性的固有范式,也超越了浪漫主义对丰富情感的执着追求,转而采用细腻的和声、新奇的配器手法,强调复调性和多声部线条的交织。他将音乐视为一种自由的艺术涌现,而非一门学术艺术。
“在文字变得无能为力的时候,音乐将占据主导地位,唯一的对象是表达除了音乐之外什么都没有能表达的东西......我热爱音乐。”
——德彪西
因过人的音乐才华,德彪西受到了柴可夫斯基的著名资助人梅克夫人的赏识,被邀请担任其子女的音乐教师。在俄国期间,德彪西深入研究了柴可夫斯基、鲍罗丁和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其中穆索尔斯基极具特色的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影响。1884年,德彪西凭借着康塔塔《浪子》摘得罗马大奖,随后前往意大利罗马深造。在罗马期间,他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89年,德彪西回到法国,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他首次听到了爪哇甘美朗音乐,对其独特的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印象深刻。这些异国情调,都成为德彪西日后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1890年,德彪西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散文家斯特芳·马拉美结识,并加入了马拉美主持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与众多青年艺术家们频繁交流,共同探讨诗作、聆听音乐、研究绘画。这些艺术家们新颖独特的艺术理念和思想,深深触动了德彪西,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德彪西对诗歌的兴趣愈发浓厚,开始为这些诗作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马拉美曾如此评价《牧神午后前奏曲》:“德彪西的音乐大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
马拉美的星期二
马拉美在家中举办的诗歌沙龙是当时法国文化界最具盛名的聚会,诸多杰出的诗人、音乐家、画家等艺术名家皆是这里的座上宾,比如魏尔伦、兰波、德彪西、罗丹夫妇等。由于该沙龙定期在每周二举行,故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
“弹奏德彪西,不是在演奏音符,
而是在唤醒沉睡的色彩”
《向克劳德·德彪西致敬》
劳尔·杜飞
《前奏曲》是德彪西钢琴音乐的代表作,分为两册,共24首。第一册创作于1909年12月至1910年2月,短短数月便完成;第二册创作于1910年至1913年,正值德彪西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巧妙运用中古调式、阿拉伯音阶、五声音阶等,不断变换音乐色彩,极大地丰富了调性的音响效果。《前奏曲》的灵感来源极其丰富,不仅带领听众游历世界,感受西班牙、意大利、苏格兰、希腊、埃及等异国的风情,还描绘出自然界的万千景象,如雪、风、暴风雪、雾、落叶、灌木丛等。此外,还融入了对莎士比亚戏剧、狄更斯小说、波德莱尔和利勒诗歌的诠释,以及对莫奈、特纳油画、古希腊雕塑的音乐化表达。
与肖邦、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不同,德彪西的每首前奏曲都配有贴切的标题。这些标题如同一把把钥匙,为听众开启了不同的音乐画面。
被誉为“法国钢琴艺术的集大成者” 让-伊夫·蒂博戴始终致力于德彪西《前奏曲》的推广,曾多次在自己的独奏音乐会上完整演绎这部作品的全集。
出生于法国里昂,让-伊夫·蒂博戴5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首次登台表演,15岁时摘得巴黎音乐学院金奖,连钢琴大师霍洛维茨都曾为他的超技演奏赞叹不已。
4月16日,这位顶级钢琴家将首次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演绎德彪西《前奏曲》全集,这一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之作。
演出信息
纯粹系列
让-伊夫·蒂博戴
演绎德彪西前奏曲全集
2025年4月16日(周三)19:30
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票价:100 180 280 380 480
*每人一券, 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 演出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敬请留意。
*因个人身高差异,A区1、2排座椅无阶梯,二、三楼前排有栏杆,各楼层部分靠边靠后区域/位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受限影响(含字幕),如有介意请谨慎选购。
识别二维码选座购票
新春钜惠:即日起,下单本场演出280及以上票档,单笔订单同票档可享两张8折,三张及以上7折优惠。(请按对应票档张数下单,不再叠加会员折扣)
*本场演出暂不支持跨票价下单,敬请留意
*本场演出适用指定优惠券,订单提交页面会默认使用,可与任意折扣叠加。(可在我的优惠券查看是否适用)
或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