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赵大妈今年已经六十岁了,在农村算是阅历丰富的老人。
她一辈子勤劳质朴,和老伴赵树根在村里耕种几亩薄田,日子虽然清贫但也踏实。
赵大妈育有一儿一女,儿子赵刚今年三十五岁,女儿赵丽三十二岁。
两个孩子从小聪明懂事,是赵大妈和老伴的骄傲。
赵刚在县城一家国企工作,赵丽则嫁到了邻村,在乡镇卫生院当护士。
三年前,赵树根因病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赵大妈含泪料理完丈夫的后事,一个人守着老屋,靠着种菜和微薄的养老金度日。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去年冬天,赵大妈所在的自然村被列入了城市扩建拆迁规划。
作为村里的老户,赵大妈家拥有一处老宅基地和几亩责任田,按照补偿标准,拿到了两百万的拆迁款。
一夜之间,赵大妈从一个普通农村老妇变成了"百万富婆"。
这笔横财让她一时不知如何处置,只得向村里的老姐妹们请教。
"大妹子,你这钱可得好好规划啊!"村里的王婶拉着赵大妈的手,语重心长地说,"
你一个人也花不了多少,不如分给孩子们,帮他们改善生活。"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赵大妈点点头,"可是该怎么分呢?"
王婶压低声音: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多给儿子啊!你想啊,儿子是咱家的根,传宗接代,女儿早晚是别人家的人。"
"再说了,小刚不是一直想在县城买房子吗?现在县城房价那么高,没个一百多万下不来。"
赵大妈犹豫着:"可是丽丽也不容易,她和女婿还住在单位分的小房子里..."
"那不一样!"王婶斩钉截铁地说,
"女儿嫁出去是她女婿家的事,咱们农村就这规矩,祖辈传下来的。再说了,你将来还指望谁养老?肯定是儿子啊!"
在王婶和其他村民的劝说下,赵大妈最终决定将拆迁款的大部分给儿子赵刚。
她给赵刚打了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电话那头的赵刚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妈,您说真的?两百万全给我?太好了!我正愁买不起县城的房子呢,现在有您这笔钱,我马上就能去看房了!"
"也不是全给你,"赵大妈解释道,"我要留一部分养老,还得给你妹妹一点..."
"妈,您老糊涂了不是?"赵刚的语气瞬间变得不悦,
"女儿是别人家的人,凭什么分我们家的钱?再说了,我和新房子不是还要接您去住吗?您那点养老钱留着做什么?"
赵大妈被儿子说得心里一阵难受,但又觉得他说的有几分道理。
毕竟在农村,儿子传宗接代,确实更为重要,将来养老送终也是要靠儿子的。
最终,赵大妈决定将180万给赵刚购房结婚,剩下20万留作自己的养老金,至于女儿赵丽,只字未提。
02
女儿赵丽得知这一决定时,正在卫生院值夜班。
她放下电话,眼里满是复杂的情绪。
作为一个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护士,她和丈夫李强的收入并不高,两人省吃俭用好几年,才在镇上买了一套六十平米的小房子。
赵丽知道,如果母亲能分给她哪怕三五十万,她和丈夫就能换一套稍大些的房子,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但她更清楚农村的传统——儿子传宗接代。
拆迁款给儿子,在村里是天经地义的事。
第二天一早,赵丽骑着电动车回到了母亲家。
看到女儿来了,赵大妈有些不自在,支支吾吾道:"丽丽啊,你二哥要在县城买房子,压力大...妈就..."
"妈,我都知道了,您别解释了。"赵丽打断母亲的话,语气平静,
"您把钱给二哥我没意见,他确实需要这笔钱。我和李强虽然条件不好,但也能过。"
赵大妈愣了一下,没想到女儿这么通情达理,心里既感动又愧疚:"丽丽,妈知道对不住你..."
"妈,您别这么说。"赵丽握住母亲粗糙的手,"我只希望您别太委屈自己。二哥拿了钱,肯定会好好孝顺您的。您养老的事,我和二哥一起负责。"
尽管嘴上这样说,赵丽心里却并不乐观。
她了解自己的哥哥,知道他一向自私,拿了钱未必会尽孝道。
但她不想让母亲难做,也不愿意为了钱伤了亲情,只能默默接受这个现实。
果然,赵刚拿到钱后,立刻在县城中心地段买了一套120平米的大房子,剩下的钱装修、买车,花得一干二净。
他嘴上说要接母亲一起住,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
"妈,我们刚结婚,想两个人过二人世界,您理解一下。"
"妈,房子还在装修,灰尘大,您住着不方便。"
"妈,我丈母娘生病了,我媳妇要照顾她妈,没空照顾您。"
一个接一个的借口,让赵大妈渐渐明白儿子并不真心想接她同住。
她只好继续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等待安置房分配。
赵刚结婚后,更是鲜少回村看望母亲。
赵大妈一个人生了病,只能自己挨着,直到女儿赵丽发现后,心疼地将她接到自己家照顾。
"妈,您这是什么病?怎么都不告诉我们?"赵丽心疼地问。
赵大妈勉强笑笑:"没什么大事,就是腿有点疼,不想麻烦你们。"
"您这是膝关节炎,需要治疗的。"赵丽皱眉,"您怎么不找二哥帮忙?他在县城,条件好,医疗资源也多。"
"你二哥忙..."赵大妈低声道,眼里闪过一丝黯然。
赵丽叹了口气,没再多说什么。
她知道,母亲心里其实明白儿子的冷漠,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看错了人,错付了真心。
赵大妈在女儿家住了一周,膝盖好多了。
这期间,赵刚一个电话也没打来问候。直到赵丽忍不住给哥哥打电话,赵刚才匆匆赶来看了母亲一眼,没坐多久就借口工作忙离开了。
这一幕被赵丽看在眼里,她心疼母亲,却也无能为力。
她只能更加关心照顾母亲,希望弥补兄长的不孝。
赵大妈的安置房终于分配下来,是村里统一建的一套六十平米的两居室。
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比起老房子要舒适许多。
赵丽自掏腰包帮母亲添置了新家具,把家里布置得温馨舒适。
"妈,您看这床怎么样?我特意挑的软硬适中的,您睡着舒服。"赵丽指着新买的床说。
"太好了,比我原来那个硬板床强多了。"赵大妈欣慰地笑道,"丽丽,你别乱花钱,妈住什么都行。"
"妈,您别这么说。您辛苦一辈子,该享享清福了。"赵丽摸了摸母亲的手,柔声道。
这时候,赵大妈心里有些后悔。
如果当初把拆迁款分一部分给女儿,也许她现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但事已至此,她也只能安慰自己:好在还有个孝顺的女儿。
03
相比女儿的体贴入微,儿子赵刚在得到拆迁款后,对母亲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赵刚和媳妇刘芳结婚后,忙于在县城站稳脚跟,很少回村看望母亲。
即使偶尔回去,也是匆匆而来,急急而去,从不在村里过夜。
刘芳对婆婆更是冷淡,见面时勉强叫一声"妈",背地里却嫌弃赵大妈"土气"、"寒碜"。
有一次,赵大妈去县城看望儿子,刘芳竟然当着邻居的面抱怨:
"老人家来城里不习惯,身上有股土味,我刚打扫的房子又得重新消毒了。"
这话传到赵大妈耳中,让她心如刀绞,但她不愿意破坏儿子的家庭和谐,只能默默忍受。
去年春天,刘芳怀孕的消息传来,赵大妈喜出望外。
赵刚专门回村一趟,笑容满面地对母亲说:"妈,您就要当奶奶了!等孩子出生,我就接您去县城住,帮忙带孩子。"
赵大妈听了儿子的承诺,心里美滋滋的。
她开始准备各种婴儿用品,还特意向村里有经验的老人请教育儿经验。
她甚至开始织毛衣,打算等孙子出生时送去。
"妈,您别忙活了,这些东西我们都买好了。"孙子出生三个月后,赵刚终于带着妻子和孩子回村看望母亲。
赵大妈抱着可爱的小孙子,笑得合不拢嘴:
"好孩子,奶奶这就收拾东西,跟你们去县城住。"
刘芳脸色一变,使了个眼色给赵刚。
赵刚清了清嗓子:"妈,这事得从长计议。现在育儿理念更新快,我们请了育婴师,按照科学方法带孩子。"
"什么意思?"赵大妈一时没明白过来。
刘芳直截了当:
"妈,现代育儿理念和老人的经验不太一样。我们怕您的方式跟我们的不合,影响孩子成长。"
赵大妈如遭雷击,手中的毛线团掉在地上,滚到了角落。
她辛辛苦苦准备了几个月,盼星星盼月亮等着去帮儿子带孙子,却被这样无情拒绝。
更让赵大妈心寒的是,儿子和儿媳竟然开始算计她仅剩的那点财产。
有一天,赵刚突然回村,一脸焦急地对母亲说:
"妈,我孩子上幼儿园需要交赞助费,家里周转不开,能不能先借我两万块钱?"
赵大妈二话不说,把自己仅存的两万块钱都给了儿子。
谁知道这钱一去不返,赵刚再也没提还钱的事。
赵大妈问起时,赵刚还恼羞成怒:"妈,我是您儿子,借点钱怎么了?再说了,您那两百万还不是我给您挣来的?"
"那是政府的拆迁款,不是你挣的..."赵大妈小声辩解。
"要不是我帮您跑关系,能拿到这么多吗?"赵刚强词夺理,
"您那二十万留着干什么?还不是最后留给我?"
赵大妈被儿子的话堵得说不出话来,心里苦涩无比。
她这才明白,儿子眼里只有钱,哪有半点孝心?
不仅如此,赵刚甚至开始监视母亲的财产,要求她每个月汇报花销情况。
"妈,您上个月花了多少钱?都花在哪了?"每次通电话,赵刚总会这样问。
"没花多少,就买点日用品,看病配药..."赵大妈老老实实回答。
"您得省着点花啊,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赵刚总是这样叮嘱,"最好每笔花销都记账,下次我来检查。"
村里人都说赵刚是怕母亲乱花钱,但熟悉内情的赵丽知道,她哥哥是担心母亲把钱留给自己。
有一次,赵刚甚至直接对赵丽说:"妈那点钱是我的,你别打主意。"
04
最让赵大妈伤心的是春节那次。
她好不容易被儿子接到县城过年,儿媳刘芳却以"家里小"为由,让婆婆睡客厅沙发。
大年初一一大早,刘芳就开始抱怨家里不方便,暗示婆婆回村。
"妈,您看我们家就这么大,孩子还小,吵闹。您在村里住习惯了,城里可能不适应。要不您初二就回去吧?"刘芳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
赵大妈强忍泪水,默默收拾行李。
赵刚也不吭声,只是给了母亲两百块钱做车费,连送都没送一程。
赵大妈的健康状况也不太好,她患有高血压,需要定期服药。
但赵刚从来不过问母亲的健康,即使知道她有病,也是敷衍了事。
有一次,赵大妈的降压药吃完了,她给儿子打电话,希望他能从县城带些药来。
"妈,我这正忙着呢,您不能自己去村卫生室拿吗?"赵刚不耐烦地说。
"村里没有这种药,得去镇上..."赵大妈无奈地解释。
"那您让小丽去拿吧,我真的很忙。"赵刚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赵大妈因为没有及时服药,血压升高,差点晕倒在灶台前。
幸好赵丽正好来看望母亲,发现情况后立即开车送她去镇医院,并买来了一个月的降压药。
最让赵大妈心寒的是去年冬天的一次家庭聚会。
那天是赵刚的岳父生日,赵大妈专门赶到县城参加,还带了自己亲手做的腊肉作为礼物。
席间,赵大妈主动端菜招呼客人,可能是因为紧张,一不小心将汤汁洒在了桌布上。
刘芳见状,脸色立刻变得难看,当着所有客人的面冷言讽刺:
"妈,您这手脚也太不麻利了,连个菜都端不稳。坐那别动吧,别再弄脏桌布了。"
满桌宾客顿时安静下来,气氛十分尴尬。赵大妈羞愧难当,脸涨得通红,却不敢辩解。
更让她心寒的是,儿子赵刚非但没有帮她解围,反而附和妻子:"是啊妈,您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使了,还是坐着吧。"
回到村里的赵大妈,一个人坐在冷清的房子里,泪如雨下。
曾几何时,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把家里最值钱的财产都给了他,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待遇。
相比之下,女儿赵丽虽然家境一般,却一直惦记着母亲。
每周都会带着丈夫回村看望母亲,帮她打扫卫生,送去新鲜蔬菜和自己做的可口饭菜。
"妈,您血压高,少吃盐。我给您熬了些清淡的汤,您热一热就能喝。"赵丽细心地叮嘱。
"丽丽,你别忙活了,妈自己能行。"赵大妈心疼女儿。
"妈,您一辈子操劳,现在该歇歇了。"赵丽握着母亲的手,柔声道,"您要是觉得一个人住孤单,就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吧。虽然房子小,但挤挤总是有的。"
赵大妈感动得红了眼眶,但还是摇摇头:"我在村里住惯了,你们忙你们的。我有事会给你打电话的。"
赵丽知道母亲是怕给自己添麻烦,心里又酸又疼,但也尊重母亲的选择。
她只能尽可能多地回村看望母亲,确保她生活无忧。
说来也怪,就在赵大妈六十岁生日前一个月,赵刚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他开始频繁给母亲打电话,询问生活起居,甚至两次回村看望,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妈,下个月您就六十大寿了,我准备给您办个热热闹闹的宴席,让全村人都知道我赵刚多孝顺!"一天,赵刚兴冲冲地对母亲宣布。
赵大妈有些意外:"不用了吧,我不喜欢张扬,在家吃顿饭就行。"
"那怎么行!您老人家一甲子大寿,必须隆重点。"赵刚坚持道,
"我已经在县城凯悦大酒店订好了最大的宴会厅,请了不少亲朋好友,还有我们公司的领导。这是大事,不能草率!"
赵大妈虽然心里不情愿,但看到儿子难得这么热心,不忍拂了他的好意,只好点头答应。
后来赵丽告诉母亲,她听说赵刚最近在公司竞争一个重要职位,需要树立良好形象。
而且他还报名参加了"感动乡村十大孝子"的评选活动,大操大办母亲的寿宴正是为了这两件事做准备。
"我就知道他没安好心。"赵丽气愤地说,"突然对您这么好,肯定有所图。"
赵大妈叹了口气:"人这一辈子,养儿防老是真的靠不住啊。算了,由他去吧,反正妈也不求什么了。"
赵丽看着母亲满是皱纹但依然坚强的脸庞,心疼不已。
她决定要让哥哥在寿宴上现出原形,让母亲彻底看清真相,不再被虚情假意所欺骗。
05
赵大妈的六十大寿那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
一大早,赵丽和丈夫李强就赶到了母亲家,帮她收拾打扫,准备一家人简单聚餐。
赵丽还特意买了一条红色连衣裙送给母亲,希望她在生日这天穿得喜庆些。
"妈,您试试这条裙子,我看着挺适合您的。"赵丽笑着说。
赵大妈接过裙子,爱不释手:"这料子真好,摸着多舒服。丽丽,你又乱花钱。"
"妈,今天是您六十大寿,穿得漂亮点。"赵丽催促道,"快去试试合不合身。"
赵大妈刚要去换衣服,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
紧接着,赵刚推门而入,身后跟着几个陌生人。
"妈,别忙活了,今天是您大寿,我们去酒店吃。"赵刚大声宣布,
"我在县城凯悦大酒店订了最大的宴会厅,请了不少亲朋好友,还有我们公司的领导。您快收拾一下,我们这就出发!"
赵大妈一愣:"啊?去酒店?可是丽丽已经准备好了..."
"妈,什么年代了,还在家里办寿宴啊?"赵刚不耐烦地打断,
"我都安排好了,不用您操心。这几位是专业化妆师和摄影师,给您打扮一下,拍几张照片。"
赵大妈有些为难地看着女儿。
赵丽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还是笑着说:"妈,既然二哥安排了,那就去吧。热闹些也好。"
在赵刚的催促下,赵大妈被化妆师摆弄了近一个小时。
等她再照镜子时,几乎认不出自己了:浓妆艳抹,头发盘得高高的,穿着一件华丽但明显不合身的旗袍,俨然一副与她气质不符的贵妇装扮。
"这...这是我吗?"赵大妈惊讶地摸着自己的脸。
"妈,您今天太漂亮了!"赵刚竖起大拇指,"这才像个寿星该有的样子!"
赵丽看着母亲不自在的样子,轻声问:"妈,您喜欢这样吗?要不还是穿我给您买的那条裙子?"
"不行!"赵刚厉声阻止,"这旗袍是专门定制的,价格不菲。再说了,今天来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妈这形象得体面点。"
赵大妈不想让儿女争执,只好勉强同意穿着旗袍去赴宴。
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了县城最豪华的凯悦大酒店。
酒店门口挂着巨大的横幅:"热烈庆祝赵大妈六十华诞",两旁还摆着大大的花篮。
赵刚带着母亲走进宴会厅,里面已经坐满了宾客,有亲戚、朋友,还有赵刚公司的同事和领导。
"哎呀,老赵家今天真是排场啊!"一个不认识的中年妇女冲赵大妈喊道。
"是啊,小刚这孩子太孝顺了,给老母亲办这么隆重的寿宴!"另一个妇女附和道。
赵大妈被这阵势弄得晕头转向,只能勉强笑着应付。
赵刚忙前忙后招呼宾客,不时向公司领导敬酒,却很少来照顾母亲。
赵丽看在眼里,心中不是滋味。
她知道哥哥办这场寿宴,与其说是为了母亲,不如说是为了在亲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孝心"和成就。
就在这时,赵刚走上主席台,拿起话筒:
"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母亲的六十大寿。我母亲一辈子勤劳善良,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今天,作为儿子,我理应尽孝道,给母亲办一场隆重的寿宴..."
赵刚的话还没说完,宴会厅的大门突然被推开,一个身着职业套装的年轻女士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
06
"赵刚先生,好久不见。"女士面带微笑,但声音却冷若冰霜。
赵刚脸色一变:"张律师?您怎么来了?"
张律师不急不缓地走上主席台,从赵刚手中接过话筒:"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凌辉律师事务所的张梅,今天我受赵丽女士委托,来向大家展示一些真相。"
她打了个手势,宴会厅的灯光暗了下来,一个大屏幕缓缓降下。
她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插入摄像机的USB接口,然后转向众人:"请大家看看这个,或许会有特别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