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佳的名字,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荧幕上那些经典的母亲形象。
作为一名资深演员,她已经在这个行业耕耘了数十载,并且斩获了众多奖项。
生活中,她将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对父母孝顺,对丈夫和儿子关爱备至。
她的故事从东北小城鹤岗起步,
一步步走向大银幕,却始终没有忘记回家的方向。
小时候,家附近有一家电影院。放学后,她常常带着几毛钱跑去那里看电影。
电影《半夜鸡叫》,她可以连续看七八遍,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从事工程工作,母亲同样受过良好教育,非常支持她追求艺术梦想。
而且她确实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七岁时就加入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
唱歌朗诵样样精通,成为校园里的小明星。
父母还特意让她学习京剧,购买了小提琴供她练习。
那几年,她在舞台上频频亮相,感觉自己离演员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虽然天赋异禀,但她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
而是加倍努力,在未成年时便考入了艺术学校。
学校课程十分专业,从台词到形体再到表演技巧,她都认真学习掌握。
十七岁那年,有剧组来到学校挑选演员。
起初她并未在意,直到听说老师推荐了别人而没有自己。
这让她心中不服,于是直接前往面试现场。
选角导演让她唱歌,她坦然表示不会,转而朗诵了一首诗。
这种青春活力的表现打动了剧组人员。之后,
她被邀请到首都参加试镜,稀里糊涂地拿下了女主角的位置。
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江边游泳的戏份,她穿着泳装出演。
当时思想较为保守,但为了角色,她鼓足勇气完成拍摄,感觉十分新奇。
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
观众几乎都是冲着她去的,这也让她一举成名。
因为这部作品的成功,有人建议她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她顺利通过考试,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学习表演技艺。
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拍摄了许多广受欢迎的作品。
这些经历让她逐渐掌握了表演的精髓。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天津电视台。
那段时期,她参演的影视作品反响平平,内心难免有些失落,
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演员。
后来,她选择出国深造表演艺术,试图探寻这条路能走多远。
回国后,她重新回归片场,这一次,她迎来了事业巅峰,
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接拍了《任长霞》。
这个角色并不容易演绎,是一位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事迹广为人知。
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她特意在当地待了一个月,
与当地居民一起洗衣做饭干农活,力求深入理解角色的本质。
拍摄时,她尽量内敛地表现,把这位人民英雄的刚毅与温柔融入每一个细微动作中。
剧集播出后,观众一致认为她的表演真实感人,连任长霞的家人都对她表示感谢。
此后,她继续出演了许多母亲类型的角色,无论何种类型,
她总能找到人物的核心特质,将那份爱与坚持表现得深入人心。
这些年,她从未停歇,参演了《你好,李焕英》《中国医生》等多部优秀作品,
每部戏都能看出她对角色的用心雕琢。
她的表演低调而不张扬,如同春风一般,缓缓吹进观众的心田。
对于刘佳而言,家始终是她心中最重要的地方。
小时候,父母给予了她无限的支持,长大后,她也想将这份情意回馈给他们。
1992年,父亲被诊断出癌症晚期,医生判断仅剩几个月时间。
她毅然推掉所有工作,陪着父亲四处求医问药,但结果都不乐观。
最终,她只能将父亲带回家,陪伴他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那段时间,她每天守候在父亲床前,细心照料。
每当父亲疼痛难忍,她便自学足底按摩技术,
只要看到父亲皱眉,就轻轻按压,希望能减轻他的痛苦。
她不觉得辛苦,只希望父亲能够多留一些日子,哪怕仅仅一天。
父亲离世后,她强忍悲痛,亲自操办丧事,包括火化和追悼会。
父亲的骨灰,她没有送往墓地,而是带回家中存放了八年。
每天看着那个盒子,她仿佛觉得父亲依然陪伴在身边,未曾离去。
后来,在家人的劝慰下,她终于放下心结,将骨灰撒入大海。
那一刻,她心中默念将来也要回到那片海洋,与父亲相伴。
母亲健在的时候,她尽量抽出时间陪伴。
只要没有拍戏任务,她就会回到老家看望母亲。
如果片场条件允许,她也会把母亲接到身边。
母亲在身边,她感到无比安心,即使拍戏再忙碌也不觉得慌乱。
家中的事务,她从不让他人插手。
婚后,她将家视为另一个舞台。
相识时,她正经历父亲病痛的打击。
她的丈夫比她年长十三岁,擅长创作剧本,话剧、小说、相声样样精通。
两人因志趣相投而产生默契,很快步入婚姻殿堂,第二年迎来了儿子的诞生。
她没有雇佣保姆,家务全由自己承担。
清晨起床,她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
然后精心准备饭菜,变换花样为家人烹饪美味佳肴。
儿子放学归来,她陪伴辅导作业,假期带他外出游玩,开拓视野。
她享受这种生活状态,觉得每完成一件事,心里都充满满足感。
随着儿子渐渐长大,她与丈夫共同商讨如何培养他健康独立。
他们经常带儿子外出锻炼身体,跑步打球,让他拥有强壮体魄。
她和丈夫从不溺爱儿子,告诉他父母的事业与他无关,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闯荡。
儿子十分争气,认真学习,成功考入理想大学。
看到儿子懂事明理,她倍感欣慰,觉得多年来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刘佳在演艺圈堪称独特存在。
几十年来,她从未卷入任何负面新闻,在整个娱乐圈堪称一股清流。
她非常低调务实,不签约经纪公司,不聘请助理,拍戏时也从不搞特殊。
片场中,她和其他人一样排队领取盒饭,休息时拿着剧本钻研角色。
她从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接戏只关注剧本质量,从不过问片酬多少。
丈夫李培森在业内也颇具声望,但她从未借助他的关系为自己谋取机会。
她常说,演戏是个人的事情,必须凭实力去完成。
这种态度使她赢得了“德艺双馨”的美誉,受到行业内内外的一致尊敬。
她对表演有着独特的见解。每次接到角色,
她都会先思考这个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她不喜欢过于夸张的表演方式,认为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
拍摄《你好,李焕英》时,她仔细揣摩李焕英的笑容,
觉得那应该是蕴含辛酸的笑容,这样才能引发观众共鸣。
她时常告诫年轻演员,演戏不是比谁更引人注目,
而是要完全融入角色,让观众忘记你的存在。
这些理念,她很少公开提及,但从她的一部部作品中能够清晰感知。
她的戏,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无论是母亲、警察还是医生,个个鲜活生动。
这些角色,犹如她对世界的观察记录,既饱含温暖,又充满力量。
她并不认为自己有何特别之处,
然而她的作品却让许多人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年轻演员通过观看她的作品,总能学到一些东西,
不是表演技巧,而是那种对待表演的认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尊重精神。
如今已六十多岁的她,依旧活跃在演艺一线,每年都有新作问世。
片场里,她依然是那个拿着剧本逐字逐句研究细节的刘佳。
家中,她依旧是那个忙着料理家务陪伴亲人的刘佳。
她的生活波澜不惊,但正是这份踏实,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温暖。
参考信息 :人民网:《远方的家》聚焦"老漂"群体 刘佳:女演员不必惧怕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