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得记住,

交朋友要用心,朋友多了路才好走。

脑子聪明不如心态积极,坚持到底才能走得长远。

眼界宽广,心胸开阔,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一位躺在病床上的男子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道,

窗外北京的车流声让人烦躁。

那是2016年,这位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名叫魏延政。



当时他才41岁,是华为的一名高管,

妻子正怀着第二个孩子,生活本是一片光明。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这一切平静。

究竟是什么病让正值壮年的魏延政迅速倒下?

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让他在临终前有这些深刻感悟,并且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孩子呢?



提起魏延政的老家——新疆的一个小镇,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冬天冷得手脚发麻。

家里穷困,父母靠种地为生,连一盏像样的灯都没有。

小时候,魏延政常常蹲在桌前,借着昏暗的灯光读书,书页都被翻得卷了边。



他知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镇上谁家孩子考上大学,邻里都会前来祝贺,仿佛这是天大的喜事。

中学那几年,魏延政起早贪黑,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

努力总会被命运看到,那些付出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回报。



1994年,高考成绩揭晓那天,魏延政站在邮局门口,

手里紧握着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

父母站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说这孩子终于有出息了。



从乌鲁木齐到北京,火车行驶了两千多公里,

魏延政坐在硬座上,感觉自己抓住了未来的希望。

北大校园里,他像个贪婪的海绵,渴望吸收所有的知识。

计算机系的课程并不轻松,编程作业常常让他熬到天亮。



他还去旁听经济学课程,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四年下来,

他拿到了计算机和经济学双学位,

毕业时站在校门口,觉得自己迈上了人生的第一步台阶。



离开北大后,魏延政并没有闲着,他先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了几年,

整天泡在机房里,修理设备、编写代码,忙得脚不沾地。

那段日子,他学会了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后来,他决定出国深造,

先后取得了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和计算机博士学位。

这些年,他几乎没有停下来过,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断前进。



博士毕业后,他在英国找到一份工作,很快升到了管理层。

办公室里,他是那个方案修改最细致、开会最认真的那个人。

三十出头的时候,他的生活已经步入正轨。



2006年,魏延政有了回国的想法,那时华为正蓬勃发展,

员工们个个干劲十足,这种充满活力的企业氛围吸引了魏延政。

于是他回国应聘了华为公司。



魏延政被分配到无线营销部,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

刚开始,他对什么都不熟悉,桌上堆满了资料,会议一个接一个。

但他并不着急,每天加班到深夜,把技术文档研究得烂熟于心。



几年时间,他从新人成长为骨干。

2011年初,他已经晋升为十八级工程师,公司在技术圈提到他都十分敬佩。

开会时,他的建议总能切中要害,底下人都点头称赞。



孩子的降生给魏延政的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温暖与欣慰。

那段时间,他是笑得最多的,觉得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总算有了回报。

在办公室里赶项目的同时,回家路上还在想着给孩子取什么名字。

日子就像一条铺好的路,只需要向前走就好。



可生活偏偏在这个时候来了个急转弯。

那年二月,魏延政脚上长了一个小肉瘤,起初没太在意,以为只是个小问题。

后来疼得无法走路,他才去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一个糟糕的消息摆在了魏延政面前,

他脚上的东西是一个恶性肿瘤。

魏延政坐在诊室里,手心冒汗,脑袋一片空白。

他不相信命运会这样捉弄他,但还是选择相信医生,觉得按照医嘱治疗总会有办法。



治疗开始了,药物注入体内,魏延政整个人像是被掏空了一样。

没有食欲,照镜子时,脸瘦得不成样子。

医生建议截肢以保住性命,他咬牙同意了。

他觉得自己还能坚持下去,毕竟身后还有家人和公司,不能倒下。



手术后,右腿没了,伤口疼得难以忍受。

他看着空荡荡的裤腿,心里像被挖了一块,

但他告诉自己,这只是个难关,过去就好了。

医院的日子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他每天盯着窗外,盘算着病好后回公司继续奋斗。



已经截肢的魏延政,平时活动需要借助拐杖

可是公司传来的消息却让他寒了心。

2012年,刚做完截肢手术,华为人事就找上门来,说合同只能延续到病假期结束。

他们给了份临时合同,表示病好了可以续签。

魏延政信了,觉得公司不会在这个时候抛弃他。



然而一年后病情复发,现实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

这时,华为的通知来了,合同终止,补偿按每月3200元计算,数额并不多。

魏延政拿着那份通知,坐在病房里,愣了很久。

他想起这些年在华为的日子,熬过的夜、完成的项目,仿佛都被一笔抹去了。



那段时间,妻子一直守在他身边,眼圈总是红红的。

魏延政不想让她担心,强挤出笑容,说没事,总会找到办法。

好在还有一些温暖存在,华为的同事听说了他的情况,凑了上百万的捐款。

钱送来那天,魏延政躺在床上,手抖得厉害。

这些钱帮他撑过了几次手术,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2013年,他离开了华为,开始从事咨询工作。

身体不行了,腿也瘸了,但他的脑子依然清晰。

他拖着病体去讲课,机场的轮椅推着他奔波。



课讲完,听众鼓掌,他却需要喘很久。

他把讲课的内容整理成一本书,名为《天涯若比邻》。

书里没有提及自己的经历,只写了技术、经验以及他想留下的东西。



病越来越重,魏延政的日子像是被掐住了咽喉。

药物副作用大,折磨得他睡不着觉。

但他仍然咬牙坚持着,脑海中想着孩子和妻子。



2016年,他的力气终于耗尽了。

病房里,他望着四岁的儿子,眼神明亮。

他拉着孩子的手,说了三句话。

他说得很慢,仿佛把一生的期望都浓缩进了这几句话里。



魏延政的一生,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用所学的知识,

走出了那个贫困的小镇,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可以说,他是一名优秀的“小镇做题家”,靠着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但命运的玩笑却让他没能平安度过余生。



临终前,他将自己的毕生体会传授给孩子,

没有对命运的抱怨,没有对现实的不满,

有的只是自立自强、勤奋努力的坚定信念。



虽然四岁的孩子可能无法从父亲的遗言中领悟太多,

也许等到孩子长大后再回头看父亲的这三句话,

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父亲一生的智慧。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患病北大才子向死而生》北京大学校友网:《校友故事 | 魏延政:北大才子华为高管41岁离世,给4岁儿子留下的三句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