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演员李现发布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拍摄的“打鸟”vlog。视频一经发出,#李现打鸟##和李现一起拍鸟护鸟#等话题登上热搜,文艺工作者的户外爱好与公众影响力交织,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
微博话题截图
演员李现微博截图
这一事件看似是个人兴趣的偶然出圈,实则折射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生态环保、旅游经济、文化传承等领域通过跨界联动所释放的深层影响力,唤醒了“观鸟文化”背后的情感共鸣。
从“花鸟使”到“生态推手”
看李现的观鸟哲学
所谓“打鸟”,是摄影爱好者约定俗成的用语,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如同“打靶”一般,强调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
在古装剧《国色芳华》中,李现饰演的“花鸟使”蒋长扬,身负为皇家搜罗奇花异鸟之责,在现实生活中,李现扛起7斤长焦镜头,与玉渊潭公园的摄影爱好者们并肩蹲守,用快门定格凤头鸊鷉求偶的涟漪、苍鹭捕鱼的瞬间,通过自己的镜头语言,让众多网友在钢筋森林中重新发现自然之美。
演员李现微博截图
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表示,从照片来看,李现的拍摄时机和选址十分专业,其作品非常生态化,贴近自然,严格遵守鸟类拍摄伦理,捕捉它们自然活动的场景。“因为鸟类具有不确定性,他抓拍到的鸟类求偶和交配画面一定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看这些鸟类都很放松,说明他和鸟类的交流非常友善。”
这种“沉浸式参与”的传播,让环保从口号变为可感知的日常。正如网友评论指出的:“李现的镜头带火的不只是鸟,还有大家守护生态的心”。
近年来观鸟群体不断扩大,明星能参与到这种活动中,可以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公众的爱鸟护鸟意识,推动公众关注鸟类保护与生态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彰显于蓝天白云的澄澈、绿水青山的葱茏,更跃动在羽蝶振翅的轻盈、莺歌燕舞的欢畅中。那些万千生灵竞自由的生动图景,正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最鲜活的注脚——它们以蓬勃的生命力,勾勒出自然与人类共生共荣的美好画卷。
明星效应
如何激活文旅新动能
4月4日,生态环境部微博转发了《中国环境报》相关报道,文章称,喜欢摄影的当红演员李现果然不负“花鸟使”之名,以一己之力带火了N个话题,成为这个春季破圈的现象级讨论。
生态环境部微博截图
官方的“盖章”,蕴含着促进观鸟经济发展的深意,让这场始于爱好的拍摄,跃升为现象级生态传播事件。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有34万人,观鸟人数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观鸟活动的兴起,搅热了观鸟旅游市场,带来了“经济增量”,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科学规划观鸟经济带、观鸟点等空间布局,积极探索以“生态观鸟+”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将吸引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推动观鸟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宣传推广。“来广西寻宝藏鸟吧”“有风的地方不能错过!大理洱海、茈碧湖都是水鸟的‘天堂’”“泉州围头湾C位观鸟席已预留”……全国各地文旅部门闻风而动,纷纷在官方社交媒体平台上“喊话”李现,邀请他来自己的城市“打鸟”,希望借助“花鸟使”的影响力、号召力,抓住机遇,塑强生态旅游发展新优势。
然而这并不是李现第一次“撼动”整个文旅圈。近年来,李现多次凭借自己在文艺作品中的优异表现,缔造出一部戏带火一座城的“传奇”。2023年的开年爆款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被媒体称为“大理宣传片”,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冷门”目的地的独特魅力;去年四月,在《春色寄情人》播出期间,李现在社交平台上用闽南话向大家安利了福建泉州,引得各地文旅打出文艺作品的“感情牌”,接连下场“抢人”。;今年热播的古装剧《国色芳华》里贯穿着满满的牡丹元素,剧集播出期间,山东菏泽等地的牡丹种植基地和花卉市场迎来了一波销售高峰,剧中主人公多次提及洛阳,也为当地吸引了众多游客。
《骑有此理》片段
无独有偶,演员吴磊的个人骑行视频IP栏目《骑有此理》至今已推出三季,因真实记录骑行中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互动,被媒体评价为“当代年轻人的自我疗 愈之旅”。从乌兰布统雪原到新疆赛里木湖的碧波,再到瓦努阿图火山,吴磊的单车成为丈量世界的量尺。在第二季北疆篇播出后,通过他的镜头和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个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美丽湖泊,吸引了大量骑行爱好者前往。
据统计,在吴磊骑行赛里木湖后,该景区的骑行游客量显著增加,骑行装备的租赁和销售市场逐渐繁荣,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准自然
重构人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李现在社交平台发布“打鸟”照片后,网友们惊喜地的发现,李现拍摄的灰喜鹊图构图精妙、色彩适宜,神似国画大师张大千《梨花山雀图》。
图源:北京时间
从古代文人“格物致知”的花鸟图谱,到现代镜头下的生态影像,人类对自然生灵的凝视从未停止,观鸟行为的文化内涵在时代变迁中不断重构。当现代镜头对准古代文人笔下的“花鸟精神”,科技与艺术的共振正在推动生态保护范式的重塑。
观鸟文化的升温,还催生了“自然书写”的当代转型。不同于古人“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即兴抒怀,现代人通过短视频、Vlog、生态笔记等媒介,将自然观察转化为可分享的文化产品。李现的vlog中,长焦镜头的机械声响与鸟儿振翅的自然韵律交织,钢筋森林与湿地苇荡的空间切换,构成了都市人心灵突围的视觉隐喻。
当灰喜鹊的灵动身影与张大千笔下的山雀遥相呼应,当凤头鸊鷉的求偶之舞被赋予“关关雎鸠”的诗意想象,观鸟不再是单纯的自然观察,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也形成了双向赋能的闭环。
在社交媒体时代,文艺工作者将“打鸟”从“小众圈层”带入公共视野,其意义早已超越个体爱好的传播。这既是一次生态意识的全民启蒙,也是一场文化传统的现代转译——让“花鸟使”的古老角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镜头语言重新抵达人心。
演员李现微博评论区截图
现在,李现的社交平台评论区,已经成为“打鸟”爱好者的交流地,关于摄影技巧、鸟类习性、生态话题的讨论此起彼伏,也有网友科普“打鸟”的注意事项。 越来越多的人带着相机走向湿地,他们观察的不仅是鸟类的羽色与鸣唱,更是在重新学习与自然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系。 这种由观鸟引发的文化自觉,或许正是生态保护最深厚的社会根基,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答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坚持户外爱好,呈现出明星突破传统形象、探索多元身份的趋势,重塑公众对文艺工作者的认知,带动粉丝及大众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破圈—联动—赋能”的良性循环。
李现镜头里振翅的凤头鸊鷉、吴磊车轮下蜿蜒的北疆公路……当文艺工作者从镁光灯下走向自然旷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明星的跨界尝试,更是整个时代对精神原乡的集体回望,他们用身体丈量的也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场关于存在主义的诗意突围。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张钰童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