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Tony

审核:穆传勇教授、鹰版

慢阻肺、哮喘、肺炎(间质性肺炎/免疫性肺炎/放射性肺炎)、肺结核等呼吸问题和肺癌之间有哪些关系?咳嗽、气喘、感染反复发作怎么办?治疗药物该如何兼顾?4月8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穆传勇教授在直播中特别强调,应关注肺癌患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交叉治疗,以及在抗肿瘤治疗时肺损伤的问题,让共病患者在“癌肺同治”策略中获益。

问: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如慢阻肺、哮喘等,其又有哪些典型症状和危害?

穆传勇教授:呼吸系统涵盖从鼻腔到肺泡的整个气道及胸廓结构。随着学科发展,在王辰院士的倡导下,现已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但这并非意味着只看重症,而是体现了学科的完整性和专业性。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

  • 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等,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典型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
  • 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等,临床特征可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呼吸危重症:如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 肺部肿瘤:例如肺癌是发病率居我国首位的恶性肿瘤。

值得强调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往往相互影响,比如慢阻肺患者更易发生肺部感染,而肺癌患者常合并基础肺病,强调要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综合治疗。

问:哪些呼吸系统疾病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如慢性炎症、肺纤维化等疾病与肺癌的相关性如何?

穆传勇教授在肺癌诊疗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关注呼吸系统疾病与肺癌的关联性。作为呼吸科医生,我们特别重视以下几类与肺癌密切相关的肺部疾病的管理:

  • 明确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尘肺病等。
  • 共同危险因素:如吸烟既是慢阻肺的主要病因,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有环境污染、慢性炎症等。
  • 临床管理:对高危患者(如慢阻肺、肺纤维化)加强肺癌筛查,重视戒烟等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治疗时需兼顾基础肺病和肿瘤的相互影响。

并非所有呼吸系统疾病都会导致肺癌,但存在上述疾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必要时可以寻求呼吸科医生帮助,评估共病情况和参与制定个性化防治方案。

问:什么是慢阻肺?对于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应用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穆传勇教授慢阻肺是在我国发病率很高的疾病,根据王辰院士和钟南山院士团队对于疾病的流调数据,我国患病人数超过1亿。40岁以上的长期吸烟者,或者是职业粉尘暴露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慢阻肺和肺癌共同源于慢性气道炎症,且都会受到烟草等烟雾或粉尘刺激影响。在肺癌中因小细胞肺癌与吸烟强相关,合并慢阻肺的概率可能更高;非小细胞肺癌中肺鳞癌与慢阻肺关联性会更强一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是目前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根据相关研究,吸烟/慢阻肺患者因为免疫原性增强,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更明显,但需要警惕免疫性肺炎的发生,不过慢阻肺本身不会增加免疫肺炎风险。对于合并慢阻肺的肺鳞癌患者,免疫治疗不仅是可行选择,甚至可能是优势选择,关键在于做好基线评估、治疗中密切监测,以及多学科团队的协作管理。

问:患者们常听到的"慢阻肺"和"肺气肿"是一种疾病吗?

穆传勇教授这两种疾病是存在区别的,慢阻肺是一个功能性疾病,通过肺功能来进行诊断。用力肺活量(FVC),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人第一秒呼出容积能占到全部呼出容积的80%左右,慢阻肺患者不能呼出这么高的比例,一般是不到70%。

"肺气肿"是一个影像学上的概念,在CT等影像检查中可以看到肺部透亮度增加、血管纹理变稀疏,这是因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导致密度降低的表现。当局部肺组织含气量特别多时,就会形成像鱼泡泡一样的肺大泡。

肺气肿是肺部结构上的改变,而慢阻肺是需要通过肺功能检查确认的功能性诊断。很多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损伤如果没有达到用力肺活量(FVC)的评估标准,就还不能诊断为慢阻肺。

问:患者在影像报告中经常看到的"肺不张"是指什么情况?

穆传勇教授肺不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道阻塞后,肺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吸收,但新的气体又进不去,使得这部分肺组织无法正常扩张充气。

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密度增高、实变的区域,就像肺"萎陷"了一样。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气道阻塞,比如肺癌患者肿瘤生长在气道内阻塞了通气,气体只能出来却进不去,相应肺叶就会逐渐萎陷形成肺不张。此外,结核瘢痕、气道狭窄、异物阻塞等也都可能引起肺不张。

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建议患者做增强CT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气管镜检查,直接观察气道内部情况,明确阻塞的具体原因。发现肺不张确实需要重视,因为它往往提示着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基础病变。

问:对于合并慢阻肺、肺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肺癌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如何评估风险,实现个体化治疗?

穆传勇教授现在临床上提倡"癌肺同治"的治疗策略,强调在治疗肺癌的同时也要重视肺部其他疾病的治疗。"癌肺同治"这个理念是我们呼吸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识,既要关注肺癌的治疗,也要重视患者原有的肺部疾病。

现在除了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等其他肺部疾病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临床观察,坚持"癌肺同治"可以使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8%-10%,这个提升幅度是非常可观的。在临床上要找到能带来这样显著疗效的药物并不容易。比如在早期肺癌手术方面,如果患者的慢阻肺控制不好,术后可能出现呼吸机脱机困难等并发症;而如果慢阻肺管理得当,患者就能获得更好的手术机会和预后。

目前"癌肺同治"这个理念应该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无论是手术、化疗、免疫治疗还是靶向治疗,我们都要同时关注患者肺部基础疾病的管理。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和术后康复,都要把肺部疾病的控制放在与肿瘤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问:放疗、化疗等肺癌治疗手段可能会造成肺损伤,进而加重原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吗?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如何降低治疗带来的风险?

穆传勇教授在肺癌治疗过程中确实会遇到这些问题。比如患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时,如果需要进行免疫治疗或放疗,就要特别注意可能引发的放射性肺炎或免疫相关性肺炎。这些并发症会导致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或水肿,造成缺氧、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

对此,我们的评估原则是:哪个疾病对患者当前生命威胁最大,就优先处理哪个。

  • 比如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或快速进展的肺间质纤维化,如果得不到控制,在肺癌治疗中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疗会进一步损害肺功能,而当患者肺功能处于临界状态时,贸然治疗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丧失自理能力。这种情况下就要权衡利弊。
  • 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或肺功能极差的患者,需要先控制好基础肺病。如果经过调整仍无法达到适合肺癌治疗的水平,就要慎重选择治疗方案。比如某些化疗药物如紫杉类可能诱发肺部问题,而培美曲塞相对安全些。
  • 对于严重间质性肺病伴低氧血症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要格外谨慎,一旦发生免疫性肺炎可能危及生命。这时我们可能会考虑改用其他治疗方式,如小分子多靶点药物,在改善肺功能的基础上再考虑肺癌治疗。
  • 对于肺功能差的患者,可能不适合做肺切除手术,但可以采用立体定向放疗(SBRT)或局部消融等微创治疗。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放疗科、胸外科、肿瘤科等)共同讨论,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问:患者遇到肺炎问题时往往存在不同类型,如免疫性肺炎、放射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这些不同类型的肺炎有何区别?临床上又该如何处理?

穆传勇教授在肺癌治疗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几种常见的肺炎类型。

免疫性肺炎是使用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出现的肺部炎症反应;放射性肺炎则是放疗后2-3个月内发生的肺部损伤。这两种肺炎在CT表现上很相似,都会呈现间质性改变,有时很难区分。间质性肺炎是个更广泛的影像学概念,表现为网格状、磨玻璃样或蜂窝状的改变,免疫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炎都可以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的影像特征,所以需要结合治疗史来判断病因。

对于同时接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患者,鉴别起来确实有难度,专科医生会仔细评估:放射性肺炎通常局限在放疗照射区域,边界比较清晰;而免疫性肺炎往往分布更广泛、更散在。治疗方面,激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免疫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炎都有效。此外,对于间质性肺炎,还可以使用抗纤维化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如病毒感染等导致的肺炎。

问:患者经常对"间质性改变"、"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这三个术语感到困惑,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临床上又该如何进行针对性治疗?

穆传勇教授这几个概念确实容易混淆。间质性肺炎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以前也称之为间质性肺病或弥漫性肺病,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部间质性改变。

在影像学上,早期的间质性肺炎可能表现为"大白肺",就像新冠肺炎时看到的那种改变,整个肺部看起来雾蒙蒙的,这是因为肺泡有渗出性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当渗出逐渐吸收后,就会留下纤维化改变,就像丝瓜肉没了只剩下丝瓜瓤一样,在CT上表现为网格状或蜂窝状的改变,这就是我们说的肺纤维化。所以简单来说,间质性肺炎可以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前者更侧重炎症活动期,后者则是疾病进展后的结果。

临床上,有些肺纤维化能找到明确原因,比如病毒感染、药物副作用或风湿性疾病引起的;有些则找不到明确原因,我们称之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上也要根据具体病因来定,比如风湿病引起的就要先控制风湿病,药物引起的就要调整用药方案。对于特发性的,我们主要使用抗纤维化药物来延缓疾病进展。

结束语

在直播结束之际,穆传勇教授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更好的生存获益,如果遇到问题,应秉持科学和规范的态度冷静处理。对于专业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包括权威的科普平台和患者组织进行咨询;同时,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家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科普信息或解答简单疑问。

同时,穆教授也希望未来在多学科团队共同发力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治疗解决疾病的难点和痛点,惠及更多患者。



穆传勇 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型博导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分会常委/肺癌学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医师协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肺癌/肺结节MDT分会常委

中国控烟协会呼吸专委会委员

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分会常委兼秘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