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的拐点要来了,接下来要么重组新生,要么直接死亡。在近期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业内人士明确指出,燃油车的产销乃至盈利空间都将进一步被压缩。
如果企业不尽快采取措施,随着市场份额被新能源汽车不断蚕食,没有做好下一步准备的燃油车都将死亡。这是危言耸听,还是形势更严峻?
合资车已经“失宠”
曾几何时,合资车在国内的市场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比如日系车和德系车。在此前的销量排行榜上,多个品牌一直霸占着前十的位置。
不过,今年2月份的数据显示,自主品牌的汽车市场份额已经突破了70%,尤其是像比亚迪、吉利等几个大的品牌,他们的市场份额接近了50%。
从前年开始,日系车就开始大规模撤出中国市场,处在二三线位置的日系车在国内早就没有了市场份额。到现在,哪怕是丰田、本田处在一线位置的日系车,市场份额也在持续萎缩之中。
而在上个月,福特福克斯、奔驰A级、马自达6等多个燃油车品牌都宣布了停产计划,所以燃油车时代的合资车品牌几乎都在持续退场中。
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小,企业的盈利空间也被压缩,自然就会撤离市场。比如,北京现代在重庆的工厂,2023年前后经历了多次次降价出售。
最初的拍价为36.84亿元,由于无人问津,又下降到了25.8亿元,接着又下降到了22.48亿元,又下调到了19.17亿元。
价格最终定在了16.2亿元,相比于第一次的起拍价,下降幅度超过了20亿元。广汽菲克在长沙的工厂也面临类似尴尬的局面。
2024年6月,广汽菲克的长沙工厂已进行过了4次公开拍卖,但都因为无人报名而流拍。为了能够卖出去,不得不持续降价。
到今年1月份再一次降价后,已经开始了第五次拍卖,相比于第一次的起拍价,价格已经下降了接近10亿元。
一方面是合资车的市场在萎缩,另一方面,合资车为了接下来的竞争,也放弃了燃油车市场,转而生产电动汽车。
比如本田在2024年就关闭了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两座制造工厂,然后建设电动汽车工厂,正式向着新兴汽车市场领域进军。
合资车失宠,丢失的是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在飞速上涨,整个市场的增量空间还很大,因此一些合资品牌也不会轻易的放弃,不过在接下来,他们就要跟自主品牌进行竞争了。
新能源汽车还在上涨
截止到去年,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去年的产量达到了1288.8万辆,销量也达到了1286.6万辆。
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业内预测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将超过55%。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接下来不再是竞争的局面,而是前者开始蚕食后者的局面。
具体到每个省份,新能源汽车产量最高的是广东,去年的产量达到了570.74万辆。在排名前10的省份中,排在第9位和第10位的吉林和湖北,产量也分别达到了150.7万辆和138.91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燃油车时代,吉林和湖北都曾经是造车大省,吉林在2019年的汽车产量达到了288.9万辆,湖北在2017年的产量也达到了266.61万辆。
不过从那以后,两个省份的汽车产量就开始下滑,从侧面说明是燃油车的产量在下滑。在这种市场格局下,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还会进一步萎缩。
虽说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在一些乡村地区,消费者还是更青睐于燃油车,但现实的问题在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燃油车原来的优势越发式微。
一些混合动力车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燃油车在偏远地区的优势。随着消费者的心态持续发生转变,燃油车接下来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对于燃油车来说,接下来只能是在现有的市场份额之上,尽量保住规模不下滑。可在这种局面下,那些影响力原本就小的燃油车只能被市场抛弃,影响力较大的品牌要想继续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也得进行变革。
汽车企业正在进行变革
业内人士指出,燃油车品牌接下来在企业层面必须要进行兼并和重组,也就是说,小型的企业要想生存,就得与大型的企业合并发展。
哪怕是一些大型的汽车企业,面对燃油车市场巨大的变动,接下来要想更好地生存,同样也得进行重组和变革。
比如长安汽车和东风集团2月份就公开表示,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如果这两家企业真的进行了重组合并,其年销量就超过了500万辆,整体的体量也超过了比亚迪,在世界上将能排到第5位。
除了这两家车企,广汽和华为,吉利品牌与其他品牌的整合,其采取的措施也都类似。大型的车企进行重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仅仅是要改变燃油车的生产销售模式,最关键的是要把控下一个阶段的市场发展前景。
燃油车接下来怎么办?
企业即便进行革新重组,但只要继续生产燃油车,势必就得面对和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的格局,尤其是现在燃油车整体的销量趋势在下降,就会动摇消费者购买燃油车的信心。
在这种趋势下,很多燃油车已经开始了降价大战,有些车型甚至腰斩到亏本出售,就是要消化掉原来的库存。
这种促销方式有一种饮鸩止渴的味道,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提振燃油车的销量,反倒会加剧整个市场无序竞争的担忧。
以去年11月份的汽车市场为例,行业的整体收入超过了11000亿元,扣除成本9800多亿元,实际的利润却只有370多亿元。
这种情况相当可怕,去年一年的情况,汽车行业整体的利润率也只有4.4%,远低于2020年6.2%的水平。
之所以利润率下降如此之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燃油车的盈利空间加速萎缩,由于市场份额减少,企业亏损严重,降价出售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由此导致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走低。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还处在亏损状态,电池的利润率高,但是整车却亏损,这种巨大的矛盾一直存在。
当然,新能源汽车的亏损和燃油车的销量下滑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是两者叠加在一起,确实从整体上影响了汽车行业的营收。
在这种局面下,很多大型的车企,尤其是那些时间建立较长的车企,他们不会彻底放弃燃油车市场,而是会和新能源汽车并驾齐驱发展。
燃油车会出现下滑,不过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会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不再变化,推测其市场份额将会在未来降到三四成左右。
不会威胁到新能源汽车的扩张,但是在燃油车内部,接下来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洗牌和竞争,谁能最终留下来,谁能维持一部分市场,就可以真正的活下来。
从技术层面来看,燃油车接下来也得推动转型和升级,尤其是在燃料的利用率上,如果能做到进一步提升,或者是推动合成燃料等技术发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燃油车经过100多年的持续发展,大量的技术其实已经固化,人们最关注的是燃料本身的效率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果能从这方面着手处理的话,或许还会有新的发展格局。
除了生产和销售端的变化,消费者的心态也很关键。
燃油车不会彻底退场
很多大众还是青睐燃油车,不仅仅是因为燃油车的效率高,还在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目前所有的汽车文化都是围绕燃油发动机来展开的。
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背后还承载着一系列关于汽车发展的细节以及历程,显而易见的是,新能源汽车还没有这么厚重。
只要人们的心态没有发生变化,燃油车的市场就会始终保留。比如在赛车领域,新能源汽车还完全没资格上场。
再比如,偏远地区燃油车的行驶效率比新能源汽车更有优势,如果气温再发生剧烈变动的话,纯电动汽车的短板就更加明显。所以,一定会有消费者对燃油车持保留态度。
在这种局面下,燃油车不会彻底退场,它的优势会显得更加独特,发动机的使用效率在接下来也会进一步提升。
结语
市场接下来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他们卖的不再仅仅是产品,而要打造技术和品牌优势,这对于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都适用。
接下来开启新的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占据主导地位,燃油车的从属地位也不可或缺。所以这是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尤其是对中国的车企来说,能不能够把握住革新和转变的时机,对于未来能不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相当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