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新华网,生态学报,中科院动物所,北京日报。
危害千年的蝗灾
全世界有多少种蝗虫?如果把蝗总科里有害无害的都算上,世界上得有超过10000种蝗虫!打从人类开始尝试种植开始,蝗虫就不断地跟人类“相爱相杀”,蝗虫觊觎人类的作物,人类为了抵御蝗虫,尝试着吃蝗虫。
结果就是蝗虫至今依然危害着世界上的农、林、牧业,而蝗虫终究是人类的小众食物。
我国有1000多种蝗虫,其中有60种会造成危害。蝗灾在我国历朝历代都有记载,清朝的《河南通志》中记载:“崇祯十三年,飞蝗蔽日,赤地千里。蝗虫过后,树皮尽秃,路旁饿殍相藉”,短短这一句就将蝗灾的恐怖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往前倒好多年,春秋时期的《农政全书》记录了当时234年间有记录的的大型蝗灾发生了111次,基本两年就得发生一次!明朝276年间发生了187次蝗灾;清王朝268年间攀升至201次。
也许是以前比较严重?
不是的,蝗灾一直都威胁着我们。根据《中国飞蝗生物学》一书统计,近2000多年来,我国“大规模的蝗灾达到804次,平均三年发生一次”。在20世纪,蝗虫的危害不减反增!1931年江淮水患后的蝗灾,苏皖两省损失1.3亿银元;1942年河南饥荒期间,蝗群3个月内路过的地方,小麦绝收率达87%;1951年河北黄骅县爆发的高密度蝗灾,平均每平方米蝗虫密度达4000只,全县紧急动员12万人次来除蝗虫,却仍损失粮食1.2万吨!
蝗虫非常灵活,不光表现在行动力上,还表现在它们的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确定自己要独居或者群居。如果环境湿度和温度合适,蝗虫就会变成群居模式,然后形成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蝗群的恐怖蝗虫群。它们每天都可以吞噬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作物,一天可以移动超2000公里。
如此恐怖的规模,什么作物扛得住?
新中国的治蝗之路
我国历朝历代也开展了许多治理蝗灾的措施,但基本上收效甚微。毕竟当时受到科技和认知的限制,不太清楚蝗灾形成的真实原因的话,就很难从根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马上将防治蝗灾列入国家战略,这可是直接关乎老百姓的温饱问题!1951年政务院颁布《关于防治蝗蝻工作的紧急指示》,建立起覆盖微山湖、洪泽湖等传统蝗区的"侦查员-情报站-防治指挥部"三级体系,全民抗击蝗虫的运动正式掀起。
在这次的“战争”中,生态学家马世骏的贡献非常之大,以至于被写入了历史。当然,那个时候出力的学者和部门非常的多,并非都是马世骏的功劳,但是我觉得通过讲述马世骏的事迹就能将我国近代防治蝗灾的过程写清楚了。
1952年,马世骏率领中国科学院团队深入微山湖蝗区,首次提出"飞蝗发生地类型理论",将蝗区划分为滨湖、河泛、沿海、内涝四种类型,并指出"水旱交替是蝗虫滋生的温床"。这一发现为后续生态治蝗奠定了科学基础。
在黄泛区实践中,马世骏开创性地提出"改治结合"方针。他认为通过兴修水利、垦荒种植能从根本上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将蝗虫“连根拔起”。
1954年山东微山湖在其监督下实施了"蓄水养鱼抑蝗"工程,将12万亩蝗虫喜欢的繁殖环境改造为水产养殖区,蝗虫没了繁殖区,蝗区面积3年内缩减40%。1957年,他在《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中系统提出"政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生态治理路径,推动全国蝗区从单纯药剂扑杀转向"水利-农业-生物"综合治理。
这些举措齐头并进,仅仅过了不到十年,在1960年,全国蝗区面积较1951年已经减少58%!如此夸张的成果,使得马世骏团队被国务院授予"治蝗先锋"的称号。
改革开放后,马世骏的生态治理理念得到全面实践。
1985年中国农科院基于其理论研发的"东亚飞蝗种群控制技术"通过鉴定,通过释放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感染蝗群,被感染的蝗虫会变得行动迟缓、不能飞行,产卵量下降,这么做在实验的3年内,防控效果达83%!1988年新疆艾比湖湿地引入10万只粉红椋鸟,粉红椋鸟每天能抓120-180只蝗虫,效率相当之高,有效地使当地蝗灾发生率下降76%。
马世骏在晚年依然努力地研究蝗灾预警研究,他主持的"蝗虫种群动态模型"项目,首次将气象数据与蝗虫生物学习性结合,使预测准确率提升至89%。1991年华北特大蝗灾前夕,84岁高龄的马世骏凭借模型数据提前42天发出预警,为河北、山东两省抢出防治窗口期,减少粮食损失23万吨。
而就在当年5月30日,这位替老百姓保住粮食的生态学家与世长辞,留下了波澜壮阔的抗蝗灾经验,使得我国防治蝗虫从直白的“人蝗对抗”转为了生态防治。
新世纪的蝗灾并未完全消失
虽然上个世纪我国防治蝗灾工作成效限制,但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还是有蝗灾偶发的,只是已经不那么大规模了。
2001年,辽宁省部分地区发生了小规模蝗灾,采取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2003年新疆北部的草原和农田发生蝗灾,当地政府采取了飞机喷洒农药等措施进行防治,并引入了鸡鸭等生物防治手段,;2020年,东非和南亚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沙漠蝗灾,我国制定了《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阻止了沙漠蝗入侵我国;2021年新疆塔城爆发30年最严重蝗灾,借助卫星预警和直升机施药,150万亩草场一周内得到控制。
但是很明显,我国已经有充足的经验了,虽然没有根除蝗灾,但每次爆发都是小规模的,而且都能快速解决。
如今我国使用的是3S技术(遥感、GIS、GPS)技术,构建起了"天-空-地"监测网络,能快速地监测蝗虫动向。发现了预兆或者确实爆发蝗灾后,可以派出无人机处理。根据2018年山东东营的先例,8架无人机10分钟完成3000亩作业!
以前用的微孢子虫还可能感染其他生物,而中国林科院研发的绿僵菌生物农药算是靶向药,能准确的灭杀蝗虫,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于0.1%。
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蝗灾在我国已经不怎么受到关注了。我国现在对蝗虫的态度就像是马世骏先生在其最后一次演讲中说的:“治蝗的终极目标不是灭绝物种,而是重建生态平衡,让蝗虫回归其自然调控者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