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我不需要埃隆做任何事,只是碰巧喜欢他而已。”一句看似随口的表态,却深深暴露了特朗普式权力逻辑的荒诞本质。在这个充斥着人格崇拜、利益绑定和私人成见的白宫舞台上,马斯克,这位全球最具争议的亿万富翁,正被包装成美国政府效率的代言人和特朗普“忠诚度政治”的样板人物。
4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召开内阁会议时,当众称赞马斯克“干得很棒”,甚至自曝亲自花“最高价”购买了一辆红色特斯拉Model S,只为“表达支持”。这一行为本应引发公众对总统行为边界和官商关系的深度警觉,但在“特朗普时代”的语境中,却被美媒当成一场政治秀,轻描淡写带过。问题是:当国家权力开始为私人友谊背书,当财政象征沦为私人消费的道具,美国还有资格谈“制度优越”吗?
马斯克现任“政府效率部”负责人,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科技企业家直接参与联邦决策机制的案例。名义上,他是一名“特别政府雇员”,每年不得超过130天任职。但特朗普却表示:“只要他想,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一句话彻底打破制度设限,彰显出特朗普将白宫当作私人俱乐部的惯性逻辑。法律规定?行政规范?不过是摆设。只要是“自己人”,特权可以随意续签,任期可以无限期“弹性”安排。
表面上看,马斯克正风光无限,手握特斯拉、星舰、X平台,甚至被视为新一代“民间国师”。但实际上,这一切正暴露出一种极其危险的趋势:科技资本与政治权力的深度勾连。在特朗普眼中,马斯克是“英雄式企业家”,不仅拥有财富和影响力,更拥有塑造舆论、主导舆情、调动资本的能力。而正是这些非制度化的力量,使得他成为特朗普“用来干事”的理想人选。
而马斯克本人呢?一边公开宣称在特朗普政府任职“非常艰难”,一边频繁出入白宫、参与政策设计、享受政治红利。这种“又当又立”的姿态,既显示了他的野心,也揭示出他在政治游戏中日益沉沦。他不是一位超然的技术狂人,而是一个懂得权力运作、主动靠拢权力中心的资本玩家。他在白宫的角色,并非仅仅是“效率顾问”,更是政商联合体利益链条上的关键齿轮。
而且,特朗普在面对马斯克时表现出的“宠臣式溢美之词”,与其一贯的高调打压政敌形成鲜明对比。你可以是“叛徒”,你可以被调查,但只要是“自己人”,总统愿意为你买单,甚至愿意亲自出镜站台。而这份“喜爱”的代价,最终由谁来承担?由制度、由公信力、由那些被边缘化的普通人。
在当前美元贬值、股市动荡、黄金狂飙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全球神经。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美国不是在输出稳定,而是在输出“人治政治”的表演秀。当美国总统可以把一个亿万富翁企业家随意纳入国家决策中心,并在镜头前大加吹捧时,其他国家还有理由相信“美式民主”的独立、公正与透明吗?
这种权商合谋、君臣戏码的深化,将彻底撕裂所谓“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马斯克的一举一动,不再只是商业策略,更成为政策风向的指针。他若投资火箭,NASA项目就可能倾斜;他若推动AI,美国AI监管框架就可能为其开绿灯。这不是“科技引领政策”,而是“私人意志主导国家方向”。这是21世纪的民选封建主义,是现代版的“资本王权”。
若制度无法约束权力,权力便将奴役制度。今天特朗普为马斯克买车,明天是否就会为他立法?是否还会把“特别顾问”的称号,赋予更多“特朗普喜欢的人”?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美国政治结构日益私有化的现实,是一个国家在个人崇拜与资本控制之间的渐行渐远。
特朗普不需要马斯克“做任何事”?不,他需要他做一件事,帮助构建一个以强人主导、制度退位、资本主政的新时代。这才是真正的“合作意义”。至此,马斯克是否愿意留任政府效率部,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他已经完成了“模因塑造者”的历史角色,用科技巨头的身份,为特朗普的个人政治铺路,用公众影响力,取代制度流程。马斯克不是简单的工具人,而是合作者,是参与者,是共谋者。
总统宠臣,不是褒义,而是一种对体制的嘲讽。真正值得恐惧的不是马斯克本人,而是让马斯克成为制度例外的人——特朗普,以及这个被他塑造并反复撕裂的国家。美国的“红色特斯拉”,正在沿着政治不归路疾驰。终点,是制度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