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7岁的毛主席离家上学,他给父亲留下了一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决心。

在这首《呈父亲》中,有一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主席诗中的“乡关”,指的是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而这里也正是韶山毛氏的居住地……



韶山毛氏之祖

毛主席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人们对有关他的一切都很好奇,而且中国人对于认祖归宗有着莫名的执着,所以人们对于毛主席的家族十分感兴趣。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故乡是韶山,而韶山正好就有韶山毛氏。



而韶山毛氏有一本族谱,上面清楚地写着,他们这一支的祖先,名为毛太华。

这位毛太华原本并不住在韶山,他甚至不是湖南人,毛太华的老家是江西吉州吉水的。

在元末明初时期,江西北部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淡水湖,它养活了周边的无数百姓,如果鄱阳湖出了事,周边的百姓都活不了。

而在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最终决战,即将在鄱阳湖打响。

这个陈友谅有着当时最先进的大船,全世界都找不出更厉害的船。



陈友谅为了击败朱元璋,把自己的军费全部花了出去,召集了六十万大军。

而且为了全面碾压朱元璋,他还命令一些老工匠,设计了这种新型的船只,这种大船足足有几丈高。

元朝的一丈约是3.3米,这些战船的高度怎么也得十米往上了。



为了制造这些战船,陈友谅逼着当地的百姓来帮忙,很多人不愿意帮助他,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家人被战火波及,纷纷逃离了江西,住在吉州吉水的毛太华便是其中的一位。

毛太华孤身一人前往了云南北胜州,如今的丽江市永胜县,就是当初的北胜州。



毛太华来到这里之后,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娶了当地一个姓王的女子,并且在十年间,与自己的妻子生了八个孩子,过上了羡煞旁人的生活。

但是不知为什么,毛太华在北胜州住了十年之后,他又带着大儿子和四儿子离开了这里。



毛太华给自己的儿子取的名字,也很符合当时的习惯,那就是在名字中加入数字。

他的大儿子叫毛清一,二儿子叫毛清二,三儿子叫毛清三……

毛太华离开北胜州时,只带走了毛清一和毛清四,也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而毛太华带着两个儿子离开后,并没有返回江西老家,而是来到了湖南湘乡县,住在了北城门之外的绯紫桥。

毛太华又在这里住了十几年才去世,他去世之后,两个儿子带着家人离开了湘乡县,前往了湘潭县,并且在湘潭县的韶山开垦田地四百多亩。



有了这四百多亩田地,他们也就是有了定居的资本,当地的官员将他们编入民籍之后,他们也就有了正式的湘潭县户口,毛太华一脉这才在韶山立住了脚。

在之后的日子里,韶山毛氏日渐壮大,并且一直这么传承了下来。



族谱修成

要想了解一个姓氏的发展,族谱一定是最关键的东西。

太华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湖南时,是公元1380年,而毛氏族谱则是在乾隆年间修成的,其中隔了三百多年,编写族谱的难度非常大,根本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写进去。



因此,毛氏后人在编写族谱的时候,选定了四位比较厉害的先祖,将他们定为了主家。

这四位比较厉害的先祖分别是毛震、毛瑺、毛鉴、毛琛。

毛震是这四位之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毛主席也是毛震这一支的后人,如今的毛主席故居附近,还有毛震公祠。



毛震的父亲是毛有伦,毛有伦是毛清一的长子,按照我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算,毛震是毛太华的长子长孙长曾孙,最正统的继承人。

而毛瑺则是毛清一的次子毛有信的长子,毛鉴则是毛瑺的亲弟弟、毛有信的次子,毛琛则是毛清四的长子。



而在北胜州,没有跟随父亲迁徙的毛清二也没有闲着。

朱元璋称帝之后,派自己的养子沐英攻打云南,毛清二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参了军,并且在军队里立了功,得到了沐英的赏识。

毛清二去世之后,朝廷还将他封为了武德将军,他也算是毛太华这一支里第一个参军的人了。



在明清两朝,韶山毛氏都比较低调,从来没有出现当大官的子孙或者参军立功之人。

一直到清朝末年,南方闹太平天国的时候,韶山毛氏的人才开始外出建功立业,曾国藩在湖南建立湘军时,韶山毛氏有很多人都参了军,还有六十多人立了功。



当初编写族谱时,毛氏子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单凭人们的名字不方便确认辈分。

于是人们就写了一首诗,每代人名字中的第二个字,都要对应这首诗: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明朝的朱元璋也是采用了这个办法,给自己的二十个儿子写了二十首诗。



在这六十多个有军功的人中,有三十二人是祖字辈的人,恩字辈的有四个,贻字辈的有九个。

很明显就能看出,参军的人大部分是祖字辈的人,而且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是巨大的,祖字辈有三十多人有军功,那就意味着参军的人更多,在战场上牺牲的人也更多。



到了恩字辈,就剩下四个人有军功了,这也意味着很多祖字辈的人,没能留下子嗣,年纪轻轻便牺牲在了战场上。

为了避免这种事再发生,为了全中国的老百姓都不再遇到这种事,韶山毛氏“泽字辈”出现了一位英雄,这个人的名字应该没人不知道。



更早的故事

天下所有姓毛之人的祖先,都是周文王第八个儿子姬郑。姬郑的国家为毛国,他的后代以国为姓,从此便有了毛氏。

有句成语叫毛遂自荐,这位毛遂便是毛氏之人。

周朝的毛国位于河南宜阳附近,毛遂的老家就在那里。



两晋时期,战争频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汉人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有一部分毛氏族人渡过长江,去到了南方居住,从此也就有了“北毛”与“南毛”之分。毛遂是北毛的代表人物,南毛的代表人物为东晋时期的名将毛宝。



毛宝的孙子名为毛璩,毛璩又生了毛弘之,毛弘之的第十九代子孙为毛让,毛让的儿子叫毛休。

毛让是北宋时期的人,他曾在朝中担任工部尚书,他的儿子毛休也入朝为官,但是没在中央任职,而是被派到了江西吉州当官。



毛休将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将父母也接到了这里,毛氏从此在吉州立住了脚。而那个在元朝末年逃离吉州的毛太华,就是毛休的子孙,这下就能连起来了。

毛氏一族最开始起源于周朝毛国,毛氏族人一直在长江以北居住。



在衣冠南渡时期,部分毛氏族人跨过长江,从此分为“北毛”与“南毛”。

南毛的代表人物为毛宝,他的后人毛休带着父亲毛让来到了江西吉州定居。

元末明初之时,吉州毛氏的毛太华,为了躲避战乱,去到了云南北胜州,并且在那里娶妻生子。



十年之后,毛太华将次子与三子留在云南,自己则是带着长子与四子来到了湖南湘乡县。

毛太华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家人来到湘潭韶山铁陂村种地,并且在这里登记民籍,有了本地户口,韶山毛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