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大师萧楷成

若论川剧,必言三庆会;若论三庆会,必言萧楷成。

三庆会

1911年,在成都悦来茶园,成立了川剧史上第一个大型联合剧社三庆会。这标志着,川剧有了正式舞台。

三庆会虽由“戏圣”康芷林创立,但却得萧楷成的鼎力相助,共推川剧名家杨素兰为会长。1921年杨素兰去世,康芷林继任会长。1930年康芷林去世,唐广体、萧楷成相继成为会长。萧楷成担三庆会大任十六年,至1946年四肢瘫痪息影舞台为止。可以说,萧楷成一生为三庆会呕心沥血,为川剧的继承、革新、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萧楷成

萧楷成“三绝”

萧楷成(1878—1950),名模,又名金华,字楷臣,崇庆县(今崇州市)大东街人。萧楷成自幼受父兄熏陶,特别喜好川剧。16岁时拜鼓师秦仙帆学习场面,深得川剧音乐之精髓。后经名师刘育三指点,改习小生,此后搭各家戏班演出,均是台柱演员。

于川剧继承革新发展而言,萧楷成有三事非同凡响:一是自家演艺精湛,二是尽心推动三庆会的发展壮大,三是大力培养川剧人才。

萧楷成演艺精湛,其做功更让人啧啧称赞,当时人称他有“三绝”。



萧楷成出演海报

一绝钻风箱。箱高一米多,仅能容一人。他穿着宽大飘荡的小生褶子飞身跃入,不牵不挂,动作干净利落。

二绝颤肌肉。为刻画人物心理,他可以让脸上肌肉适情颤动,让观众目眩心摇,此绝在《姑苏台》中表现剧中人勾践受辱归来后的复杂心情时最为出神入化。

三绝是三位一体的空转。为适合剧情,增加看点,他常头甩长发、手持皂靴、单足独立地不停旋转。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难能如此。一次他同名旦琼莲芳合演,琼莲芳有意考验他的功夫,故意增加过场,拖延时间,他却坚持旋转,致使演出更加精彩,一时传为佳话。

正是由于他精湛的表演艺术,许多剧目也才扣人心弦。

萧楷成与川剧发展

萧楷成在担任三庆会会长期间,极力推动三庆会的发展,使得三庆会成为川剧发展的主力军。

1935年,三庆会与又新舞台的演员们在重庆章华大戏院联合演出,一时名角云集。演出之余,成渝两地演员常于蒙江茶铺聚会,由萧楷成与张德成主持,互相交流演出技艺。三庆会在章华大戏院演出时间较长,由于表演艺术异彩纷呈,所以相当火爆。

1936年秋,萧楷成率三庆会回到阔别6年的成都,仍在悦来茶园演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三庆会上演连台戏《济公活佛》一百本,一本演三天。萧楷成主演济公,常将新闻编成唱词,在每本戏中插入演唱,宣传抗日。川剧的现实主义风格也因此体现得更加完美。



川剧大师萧楷成《济公传》剧照

1940年,三庆会在成都举办成立三十周年庆典,其主题为“三庆会,重兴大光明”。萧楷成对这次庆典可谓精心组织,先是刊出启事,向社会征求诗词书画以扩大影响。文化知名人士积极响应,先后有张大千、黄敬余、林君墨、余中英等题诗题词。后又举行三天的盛大演出。演出的戏目极有意思,分别用八出戏《三仙赐枣》《庆贺乐台》《会友请援》《重台分别》《兴汉图》《大闹齐庭》《光武山》《明珠缘》凑成庆典主题。庆典演出非常成功,极大地提振了三庆会全体艺人的精神。

正是因为萧楷成的大力推动,川剧戏班,以三庆会为魁首,风头最旺。

1946年冬,萧楷成因四肢瘫痪,辞任三庆会长。作为一个川剧大师,萧楷成对川剧的另一大贡献便是培养了一大批川剧人才。三庆会成立的第二年,萧楷成出任升平堂堂长,主持教务。升平堂是三庆会培养会员弟子的教育机构,在他的主持下,升平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川剧人才。

在他继任三庆会长后,经常将演员集合起来,由他“坐桶子”(打小鼓),指挥合唱一折戏,比如《绛霄楼》,各类角色按照行当(生、旦、丑等)一人接唱一句,轮流唱完,在联欢娱乐中互相观摩,以提高大家的艺术水平。每隔一段时间,他又组织演员听评书,由善讲故事的王文明(文武老生)讲《三国》《水浒》《封神演义》,规定会中年少者一律要听。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一大批川剧名家如温玉林、李开泉、王成康、司徒慧聪、陈润身等脱颖而出。

1949年12月,刘邓大军进驻成都,萧楷成强支病体上街欢迎解放军。1950年7月20日,萧楷成辞世,享年72岁。他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塑造的许多形象依然在川剧里熠熠生辉。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