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菲律宾华人“钢铁大王”郭从愿被绑架撕票这一惨案,在社会各界掀起轩然大波。
这起案件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68岁的郭从愿,这位出身福建泉州贫困农家,凭借自身努力在菲律宾商场拼搏出一片天地,掌控菲律宾60%钢铁型材市场,还积极投身家乡慈善事业累计捐款超2000万元的企业家。
被绑架后,家属虽按绑匪要求支付了高达2.1亿比索(约2700万人民币)的赎金,最终仍惨遭毒手,遗体被发现时脸部布满伤痕瘀青,头部被胶带层层包裹,死前遭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
案件发生后,舆论哗然一片。众多分析聚焦于菲律宾社会治安的混乱,警方的低效,以及绑匪的穷凶极恶。
其实在深入探究中,一个令人不安的观点慢慢浮现:这或许并不仅仅是一起单纯的刑事案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极有可能是中菲两国当前复杂关系下部分极端势力的一种恶意发泄。
中菲两国,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大部分时间都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的这种关系。自1975年6月9日正式建交之后,高层之间的互访十分频繁,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不同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
比如说在经贸方面,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 年中国与菲律宾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 716.01 亿美元,中国已然成为菲律宾第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也是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
但近年来,随着南海局势的变动,两国关系遭遇了一些起伏。而且菲律宾在部分西方国的撺掇之下,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与中国引发了一连串的摩擦。
在黄岩岛对峙等事件里,菲律宾的举动竟然极大地扰乱了地区的和平稳定,如此一来,两国关系也因此被笼罩上了阴影。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个社会群体处于一种紧张、对立的情绪氛围中时,部分极端分子极有可能将这种情绪转化为针对对方群体的暴力行为。
在菲律宾,一些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影响的人,以及那些被别有用心者煽动的人,或许会把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立场的不满,转而施加到在菲华人身上。
这让我想起印尼的1965年排华事件,1998年黑五月事件,两次事件造成80万华人被杀害。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太残忍!
华人在菲律宾的经济领域中,常常处于重要地位。像郭从愿这样的成功华人企业家,更是很容易就会成为这些极端分子眼中的“靶子”。
他们企图通过对华人富商的绑架、伤害等行为,来发泄内心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在他们扭曲的认知里,这是对所谓“中国强势行为”的一种“反击”。
从案件本身的一些细节来看,也存在诸多令人深思之处。
通常情况下,绑匪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赎金,而且在收到如此巨额赎金之后,仍选择撕票,这样的行为,反倒严重违背了常理。
这不禁让人怀疑,此次绑架事件的背后,是否存在着除金钱之外更深层次的动机。
有可能是某些势力企图通过制造这样一起恶性事件,来破坏在菲华人的安全感,进而影响中菲之间的民间交流与经济合作。
若众多华人因恐惧此类事件而选择离开菲律宾,或减少在当地的投资与商业活动,菲律宾经济必然会受到冲击,而这或许正是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极端势力所期望看到的结果。
另外菲律宾警方在办理这个案子的过程中,其表现引起了大家广泛的怀疑。他们所采取的行动,跟公众的期待有点不一样,而且这样的话,就使得人们对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更加担忧了。
从郭从愿失踪到遗体被发现,期间警方的行动迟缓,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展营救工作。
在案件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而且警方对于案件的关键信息,像犯罪动机,嫌疑人身份之类的,其实都拒绝透露详细情况。他们始终保持着沉默,没有向外界透露一丝一毫的消息。
虽然事后成立了特别调查专案组,甚至撤换了菲国警反绑架大队指挥官,不过说真的,这一系列操作更像是在舆论压力之下的补救之举,而非实实在在地为了快速破案。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菲律宾国内是否存在部分势力对这类针对华人的案件持消极态度,甚至有可能暗中纵容此类事件的发生,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在中菲关系的大背景之下,这起绑架且撕票的案件,无疑是一个特别糟糕的事件,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信号。
它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在菲的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也对中菲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造成了极为巨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