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数据和观点来自孟晓苏

房地产绝不能躺平,内需必须雄起

最近,老房改操盘手、前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在接受采访时讲了句大实话:在特朗普2.0的强压政策下,中国必须重新认清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对,我们一直在说要“扩大内需”,可真到了关键时刻,这话听起来就不是口号,而是生死牌。

房地产,是内需里的超级发动机。

别看它现在不争气,但房子这玩意儿,在中国一直是刚需里的王者。14亿人的国家,满足“住”的问题,本身就是个超级市场。可现在问题是,这台“发动机”熄火了,而且不是刚熄,是已经趴窝三年了。



先来看看这三年房市都经历了啥:

• 2021年,房地产销售额是18万亿;

• 2022年,掉了5万亿;

• 2023年,再掉6.5万亿;

• 2024年,继续掉8.5万亿,只剩9.7万亿了。

三年蒸发一半,谁还敢说房地产不是“内需之锚”?问题是,这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系统性风险。

问题一:“法拍房”搅了市场心态

法拍房一多,大家就开始怀疑房子的真实价值。你辛苦几十年买的房,现在突然被“打对折”,谁不崩溃?

数据不骗人:中国城镇住房总价值400万亿人民币,占居民财富的65%-70%。房价一跌,居民财富蒸发了120万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国一年GDP被清空一遍,还多出一截。

再看看大家的反应—三年攒下48万亿存款,省吃俭用防荒灾。但你会发现,这还不到房产贬值的三分之一。这钱不是拿来消费的,是拿来防“明天更惨”的。

房地产倒下的同时,180多个上下游行业跟着遭殃,从建筑、水泥到家电家具,全面躺平。职工没收入、政府没税收,这波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

问题二:“合成谬误”错过最佳时机

两年前的药方还在继续开,比如“取消限购限贷”“保交楼”,问题是现在这药已经失效了。

本来我们可以顺着政策拐点,把房地产托一把,可惜“政策叠加效应”产生合成谬误。就像把几种补药混在一起结果中毒,政策合成谬误,把国民经济最粗的一根支柱给自己拆了。

现在,美国重新玩起关税大棒,我们急需内需撑腰。可你一回头,房地产还躺地上嗷嗷叫,谁来救场?

问题三:数据乱飞,舆论带偏

“城镇待售房3亿套”“库存35亿套”“全国6.6亿栋楼”?拜托,这是“段子手”编的,不是国家统计局出的。

真实数据是这样的:全国城镇住房3.9亿套,再加上8000万“小产权房”和2.5亿套农村房,总量大概7亿套,待售房3亿套,库存35亿套纯属子虚乌有。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是41.8㎡,但是换成实际使用面积也就29.3㎡。远比不上欧美国家。而且我们有2.5亿新市民和4100万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新建或迁移住房,保障房还差上亿套。

目前保障性住房只占14.7%,才5700万套,跟商品房的3亿套比,连零头都不算。想解决住房问题,保障房尤为重要,且并不会稀释商品住房的真实需求。



那现在怎么办?

孟晓苏给出了几条务实的建议,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在呼应:

在已出台的保交房、闲置土地收储、存量商品住房收储用作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拆迁放票安置之外还需要;

1.继续建设保障房。中央财政得上给与资金支持,不然地方政府吃不消。

2.允许“商改住”,解放被困的商办房产,把一部分转成保障房租给特定人群。别让楼空着当摆设。

3.反思“政策合成谬误”,应放尽放、该撤全撤,房价得“止跌回稳”,让购房者恢复信心。

4.政策工具箱全上:降准、降息、降税、刺激政策、科技补贴,该上的都上,全力拉内需!



别再幻想房地产能自动回血,也别盼“市场先生”自带春风。内需是经济的压舱石,房地产是内需的第一引擎。

现在,全世界都在加快筑起“护城河”,我们不能继续等风来。要靠政策把楼市扶起来,把内需点燃,把信心拉回来。

否则,等风来的不是春天,而是由西向东吹来的凛冽寒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